2011環境前瞻:護樹運動風起雲湧 民眾自救DIY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1環境前瞻:護樹運動風起雲湧 民眾自救DIY

2011年01月25日
本報2011年1月25日台北訊,蔡錫昌報導

知名作家張曉風為著台北最後的兩片肺葉當眾下跪懇請政府、開發單位手下留情的畫面,在媒體上留下視覺與情感上的強烈衝擊,這一跪甚至被喻為是文藝界的良心。但是近來在各地的護樹運動(例如:板橋石雕公園)卻沒有這樣的運氣,反倒敗伏在公部門的權力傲慢與開發單位的利益薰心,護樹人變成當地人與開發單位的眼中釘。撇開兩者的反差不論,這次的環境前瞻論壇將邀請雙和護樹聯盟總幹事潘翰疆、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理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孫啟榕,與大家深入看似簡單的護樹運動,如何與現行法令、基本心態與公民自救等層面相關連。

都更欠缺前瞻  乏善可陳的人均綠地面積

都更是城市轉型的工具,但這項工具卻往往沒辦法達成居民深切的期待。節目中孫啟榕老師表示,台灣都市開發有兩個重大盲點:一是公部門都市開發的反應太慢,跟不上民間開發腳步;二是都更欠缺前瞻性,往往只能保守回應現況需要,而沒辦法反映未來的期待。孫老師並舉台北市山坡地保育條例在維護山坡地開發的兩個操作方式來做說明:一是規定山坡地坡度30%以上不可開發;二是將其變成公園綠地,但開發帶來的高獲利壓力下,這兩個操作方式都有許多可被鬆綁的作法,例如:在山坡地坡度計算方式上取巧來變更綠地使用,讓都更問題百出。

有鑑於綠地對於維持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潘翰疆提出數據在同尺度、同水平的亞洲城市來做比較,凸顯出台灣綠化空間之不足。數據顯示從人均綠地面積來看,台北為5.16平方公尺,相較之下只有韓國首爾的1/3(15.93平方公尺)、中國北京的1/2(12.6平方公尺),就連上海也都有12.0平方公尺。儘管近年來大陸硬體建設快速發展,但在進行大規模開發時也注重綠地空間的保留,相較之下台北市內大多都是水泥開放空間,為了回應花博舉辦的這段期間,甚至不惜用上植生牆的假山假水來替代可清淨空氣、提供人民遊憩的綠地。以台灣人口稠密的雙和地區人均綠地面積來看,更是少得驚人,只有0.52平方公尺,約莫半張報紙的大小卻要發揮淨化空氣、提供居民遊憩的機能,這無異是癡人說夢。

樹木移植  假移植之名 行謀殺之實

孫啟榕老師表示,台灣環境存在著極為不公義的現象,政府相信自由經濟、人定勝天、放任資本炒作,在開發進行時總是傾向開發商的利益而罔顧人民的需求。全球在京都議定書簽署後,國際普遍的思維已經朝向如何維護環境、順應環境與自然共存轉型,孫老師以這點來檢視2010年台北曾舉辦過的樹木移植研討會,認為該研討會反應出令人憂心的人定勝天、科技高調心態,並擔心日後公共工程更加為所欲為。

孫老師指出,會反對該研討會的原因除了上述要不得的科技至上心態外,另方面是看過太多樹在移植後死亡的例子,並表示近來花博所展示的就是移除1千多顆樹木後的樣貌,不論園區內有多顯眼的環保綠建築,都無法正當化花博或是樹木移植研討會背後所掩飾的技術至上開發心態。潘翰疆則表示,所謂的移植手法極其粗暴,連包裹樹木根部的傷口都沒有,以松山煙廠的處理為例,至多也只是包包樹皮而已,就算是自家盆栽的待遇也沒這麼糟糕。

孫啟榕另指出台中市的樹木銀行是另一個粗暴的實例。為保存因應都市開發而暫時移植的林木,樹木銀行的的做發居然是將山頭的雜木林先行移除,以挪出空間來移植樹木,並在新空間規劃成一窟一窟的樹穴,移植過來的樹就插在那裡然後枯死,枯死後再把這些樹給移走,所謂樹木移植實在是行謀殺之實。

護樹關鍵  居民意識與中央層級立法雙管齊下

潘漢疆認為護樹當然需要有專業者的從旁協助,但是這過程中最具重要性的還是在地居民的意識,並表示近期石雕公園護樹行動失敗除了多方的壓力外,也有部分是來自開發商有心分化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居民意識。孫啟榕表示台灣實際上仍有需多成功的護樹案例,值得推廣給更多關懷都更的人知悉,並認為透過多方理性的洽談可以得到三贏(政府、開發商、居民)的結果。孫啟榕並以「中埔山步道保存」為例,中埔山是辛亥隧道正上方的那座山、南港山系的尾巴,早期開發商圈地養地,因此造就大片深林綠地被保存下來,而居民長久以來也將這片深林綠地的存在當作理所當然。但後期由於土地價值上揚,因此開發商想要移除綠地進行開發,在當地居民與過去里長的四處奔走下,找來專業者給予協助,並透過社區營造程序、環保團體的幫忙與發聲、對都市計畫的檢討與變更、終於說服地主將該地變成公園。孫啟榕表示該案的工具是運用所謂的「容積移轉」,藉由說服開發商不要在危險的山坡開發,將該部分開發容積轉移到山下靠近捷運站的地方,讓開發變得更具獲利性,而山地則闢建成公園滿足居民遊憩的需要,而市政府方面則是因此藉此贏得執政良好的正面印象,全案可說是政府、業者與民眾三方皆贏的優良案例。

儘管如此,孫啟榕表示在新五都時代,鷹派崛起造成的開發壓力更不可忽視,必須讓市政首長更能接納社區居民的想法才能有效保護自己居住的環境。潘翰疆則表示護樹運動除了民眾意識外,中央立法層級的強制性樹保條例更是不可或缺。現行地方層級相關的罰款以10萬為其上限,因此對開發商不具任何遏阻效力,故潘翰疆認為未來中央層級的法規,除了要做到得撤銷建照、凍結施工申請等措施來拉高門檻外,對於故意虐樹者施以刑責,強制讓開發商進行說明會,如此才會讓護樹運動有更深刻的法源根基。

最後兩位專家都表示不論是環境保護或是護樹,都寧願相信人民自己的力量,因為只有民眾才最了解自己的需求。並表示改變不是等選舉時才用選票展示人民的意願,而是平常就要覺醒,要勇於參加公共事務而不是天高皇帝遠地對於公共事務保持距離。誰都會做壞事(政府、警察),要怎樣捍衛自己的權力,靠專業者的協助絕對不夠,只能靠自己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