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動物過馬路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幫動物過馬路

2011年02月28日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張光宗、陳志昌;剪輯:張光宗

道路帶來了交通的便利,也對經過的自然環境,帶來複雜的影響,對住在兩側的野生動物來說,道路的產生,同時也是惡夢的開始。為了生活,牠們必須冒險橫越,這時候,馬路如虎口,就是最貼切的形容...

596幫動物過馬路

台灣的道路密度高,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83.3公里的道路,其中規模龐大,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國道,極快的車行速度,24小時不間斷的車流,加上超過30公里的寬度,道路致死的情況,幾乎每天上演。

到底高速公路是哪些動物的黃泉路?哪些路段經常有動物車禍?面對漫長國道,要能持續不間斷的收集資料,調查工作該怎麼進行?誰會是最適合的調查人選?來自不同工務段的清潔人員齊聚一堂,透過課程引導,他們將從清潔人員變成國道動物傷亡的調查員。

在生態觀察家顧問公司動物部經理劉威廷詳盡解說下,路容清潔人員開始認識平常工作時撿到的動物,也明白了調查任務的意義以及如何執行,實際上路,遇上動物屍體,就不再是快速掃進垃圾桶。

高公局還會將撿到的個體送往科博館,製成標本,作為生態研究的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彥君表示,希望透過這些標本,累積證據,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物種會在公路上受害,也許受害物種的清單或範圍,遠超過我們可以想像,但是一定要有證據才能證實。

經過大規模的長期調查,國道的道路致死情形有了明確數據,穿山而過的國道三號,經過許多野生動物的棲地,道路致死的情形比起其他國道還要多。從民國98年2月到今年1月,總計有1萬5千多隻動物車禍死亡,以鳥類和中小型哺乳動物最多,統計下來,木柵、關西、大甲、白河等幾處中小型哺乳動物的熱點也逐漸清晰,其中在白河工務段的嘉義民雄路段,就有好幾筆記錄,是保育類的白鼻心。

為了減輕國道對白鼻心造成的衝擊,顧問公司建議利用現有設施,盡快設置生態廊道。生態觀察家顧問公司動物部經理劉威廷表示,動物通道是事後的減輕措施,國道結構量體大、使用頻率高,考慮視物種不同,先用動物通道的方式來處理。針對民雄段的熱點,調查了70個通道,依白鼻心這個目標物種的需求,才逐步篩選出適合的地點。

民國99年4月,通車將近10年之後,國道三號上終於出現了第一個為白鼻心所設的生態廊道。沿著公路兩側,設置1.1公里長的圍網,把動物導引到下方的排水涵管。高公局南工處白河工務段段長林開湖表示,白鼻心確實有來利用這個廊道,連蝙蝠、鼬獾那些保育類動物都來了。

而高公局景觀科王愛瑜科長也說明,從98年4月到8月,民雄段白鼻心發生道路致死的高峰期,跟99年設置完成同樣期間來比較,設置前道路致死的數量有4筆,設置完成以後只有1筆,可見白鼻心車禍有減少。

另外,高公局也計畫在其他動物車禍頻繁的路段,再增設生態廊道。不過廊道設置之後,監測的工作必須持續,後續還有觀察重點。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必須了解是否因此穩定了生態系統,廊道的建立是否讓某些物種受惠,某些物種不受惠,因為任何一個設計,都沒辦法讓所有動物喜歡,必須針對在地環境做去微調,甚至比較大規模的調整。

要減輕道路對環境產生的衝擊,生態廊道是方式之一,不過它絕對不是萬靈丹,道路開發必須有嚴謹的前期資源調查,路線規劃應該盡量避開重要的動物棲息環境,如果無法改變路線而選擇搭配生態廊道,也需要嚴謹的調查做基礎。

在國道三號道路致死的事件中,比例最高的是鳥類,數量高達1萬多筆,當中鳳頭蒼鷹與領角鴞,被撞死的數量更是名列前茅,顯示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對象。裴家騏表示,過去的生態廊道都是針對陸地行走的動物,如果可以開始為飛行動物或昆蟲盡一些心力,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

未來要如何幫助傷亡慘重的飛行動物,持續減輕國道對動物的衝擊,白鼻心生態廊道跨出了第一步,更困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