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2日
摘錄自2011年3月2日第一財經日報四川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月27日晚11時,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發表《關於保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及其生態環境的公開信》。
范曉以中國公民、地質與環境學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名義,懇請所有關心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都來支持和參與長江水生生物及其生態系統的保護,並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進行公眾聽證和行政覆議。
范曉指出,長江魚類面臨的絕境,是長江環境惡化的最後警報,這個警報比大熊貓、藏羚羊等物種曾經面臨的絕境更加令人擔憂。
報導指出,對該保護區調整的問題,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多家民間環保組織也多次上書國家環境保護部等部門,要求就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召開聽證會。
『長江水系有魚類約370種,其中上游江段約有260多種,這些魚類絕大多數為中國所獨有的、適應於長江自然水體生態條件的特有物種。』范曉說。
長江是中國和亞洲的第一大河,是僅次於非洲尼羅河、南美洲亞馬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面積的近1/5。
范曉在公開信中認為,這樣一條大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及其水生生態系統的依存地,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維護,對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范曉介紹,據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設定,瀕危物種數量的下降速度是每l0年減少20%,而長江中華鱘親魚數量正在以每l0年下降50%的速度減少,中華鱘已是極危物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