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羅的7-11——阿珠柑仔店 | 環境資訊中心
離島圓夢曲

紅羅的7-11——阿珠柑仔店

2011年03月09日
作者:錢宗忻 (澎湖湖西鄉成功國小老師)

編按:作者為土生土長高雄人,在2000年赴澎湖湖西鄉成功國小任教後,從此「賴」上澎湖。高雄一直是澎湖人移居首選,高雄人的成長過程難免會與澎湖人有所接觸,但是身處在全然「澎湖味」的地方必然還是提供截然不同的感受。作者這樣一個外來者,在與當地人相處磨合過程中,有趣味、有暗自神傷,最終激盪出火花與熱情,選擇了澎湖做為她最終落腳之處。

10年前,我從高雄越過黑水溝到澎湖小學任教。長年接受澎湖人的洗禮,回到高雄,人們聽到我操著濃濃湖西腔的閩南語,總是問我「你是澎湖人嗎?」除了改變我的口音,澎湖帶給我的還有濃厚古早味的7-11——「柑仔店」回憶。

什麼都賣的「阿珠柑仔店」

我住在紅羅,也是澎湖人口中的「ㄤˇ那大」,聽起來就像日文的「阿那達」。同學的媽媽開了一家雜貨店-阿珠柑仔店,我就借宿在她家裡。柑仔店原本由奶奶經營時叫長春號,現任老闆很小的時候就幫忙經營柑仔店,在奶奶年長時繼承了這家店。因為老闆叫麗珠,大家直接稱作阿珠ㄟ柑仔店。

柑仔店該有的都有,都市人難以想像、不會出現的東西也有。電燈泡、變電器、瓦斯瓶、金紙、工作手套、文具用品或火鍋料一應俱全。宅急便只能算基本配備服務,常常附加代收會錢,暫寄物品等服務。新鮮現釣魚貨,家中自產農產品,一字擺開,常常形成小小市集。據說早期連滷菜,甜不辣都有販售。但是因為忙不過來,老闆只好將其他「副業」收起來。

相較於其他台灣朋友,我的日常生活被一群歐巴/吉桑包圍。記得我剛到紅羅時,語言是生活中很大的障礙,每天都處在鴨子聽雷的狀況。每到傍晚四五點,村子裡的長輩會開始移動到門口閒嗑牙(早上也有一攤,不過因為作息配合不上,很少參與到)。這些阿公阿嬤一看見我就開始用濃濃的湖西腔問東問西,對於閩南語一竅不通的我,只能央求老闆幫我翻譯。翻譯的過程,常招來全部人一陣狂笑,馬上就說「那個外省的,所以聽不懂」。大夥的聊天內容多半圍繞在街頭巷尾發生的事,一串不認識的人名,一堆聽不懂的詞彙,拼命地轟炸。大家翻譯久了也懶得幫我翻譯,總以「那個人你也不認識」敷衍帶過。而因為台語不好,我也常自創詞彙,例如,就曾出現過「ㄅㄧㄚˇ ㄍㄨㄚ(餅乾)」這種不倫不類的詞彙。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天天都是閩南語課,常常得現學現賣。

街頭巷尾的情報交換處

柑仔店就像村子的「社塔」,閒聊中,常聽到許多人家中發生的大小事,在這裡就是閱讀別人的人生,觀看一個小小社會的縮影。

例如,從小孩買東西的習慣就可看出每個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小孩想買什麼大人都來者不拒,有些則是通通不准買,從這些小細節,往往可發現許多家庭問題。家裡婚姻有問題、婆媳不和,也會到柑仔店抒發情緒。還有辛苦的勞動人口,從月初發錢到月底的消費,不同的人對於金錢不同的規劃,有人入不敷出就賒帳,有人則是一個錢打三十六個結。各式各樣的人性,在這裡一覽無遺。這些訊息講難聽一些是八卦,但對我來說,則是提供我接觸與我原生背景全然不同的人的機會。尤其是這些歐巴桑,她們面對人生的困境挫折,所展現出來的韌性和人生的智慧,是我所欠缺的。有些時候我常想,假如這些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還能像他們這樣處之泰然嗎?剛到的時候,常常會因為衣著,說話的方式,感到不習慣,但是在這些表象的背後,有著澎湖人的韌性。有句諺語說「台灣牛、澎湖查某」,一點也不錯。

另類放送局

雖很多無奈的事,住在鄉下卻也有同樣多的樂趣,像放送「ㄏㄥˋ ㄙㄤˋ」(廣播)對我來說就十分有趣。每天早上7點鐘(不同村子有不同的規矩)就有魚販來賣魚,賣魚的講的那一套不外乎是魚很新鮮,很便宜,大家快來買(金阿里ㄟ頭頭就青就青,幾公ㄍㄨㄣ(一公斤)三百塊,現ㄌㄠㄟ,大給緊來買)。聽在我這個高雄人耳裡頗感新鮮。剛開始的廣播,一堆名詞我只聽得懂土魠魚,現在已經開始認得其他魚種。除了賣魚的,還有賣五金用品、麵包饅頭等,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小發財車常在廣場形成小市集。因為放送往往不清不楚,尤其是村長報告過後,便會湧入一堆電話。最好笑的一次是同學的妹妹結婚,家人投錢去放送,一放送完,柑仔店就響起接不完詢問詳情的電話。

選舉時節,柑仔店的地位更顯舉足輕重!地方小,人人都是親戚朋友,村長選舉競爭尤其激烈,在柑仔店裡就可以觀察到不同派系的角力。歐巴桑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候選人,拼命的到處走動,或者是到柑仔店來刺探敵情。我神聖的第一票也在紅羅村長選舉中投下。

原汁原味的島民生活

住柑仔店還有個攸關民生問題的好處。大家釣魚後,有多的就會拿來店裡賣,因此我常用便宜的價格,買到活跳跳的近海漁獲。除了魚以外,新鮮的農產品也是一絕。因為大家都有種菜,盛產的季節,總有吃不完的新鮮蔬果。

因為住在紅羅,我接觸到許多最原汁原味的澎湖人事物,每天耳裡聽的是濃厚的湖西腔閩南語,眼裡看的是充滿在地風情的湖西鄉農村風情,這些生活經驗衝擊著我原本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我在這裡領悟到,不能以自己原有的方式來看待他人,必須學習了解對方的背景、生活經驗,更重要的是學習他的人生智慧。人不能以外在言談穿著來論定,這些都只是表象的包裝。這段歷程對我而言是人生中很寶貴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