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處21世紀的現代都會,只要一出門,馬上就有多樣的「代步」工具,載著您前往任何地點,不僅有可以自行駕馭的腳踏車、機車、汽車,還有大眾共同使用的公車、火車、捷運等,平整寬敞的柏油道路,條條通往世界各地。遙想過往,百年前的人們,一踏出家門,不是靠著兩雙腳,一步步走在先人開鑿的道路之上,就是騎著馬、駕著駱駝行走於山林、大漠之中。
人與道路之間的今古對比,一是快速、一是緩慢;然而人們行走於道路上的心緒與故事,今人對速度的無止盡追求,已經漸漸醞釀不出,那一個個、古早古早、人言口語流傳下的鄉野傳奇……
畚箕湖的古往今來
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的奮瑞古道,即是一條有著不同族群與產業變遷故事的步道。沿途不僅保存先民悶柴窯的遺跡、陰陽廟、神社遺址等,令人遙想百年來古道上歷經,不僅是昔日瑞里先民翻山越嶺至奮起湖的貿易要道,也是早年鄒族的狩獵獵場。
奮瑞古道銜接嘉義縣的奮起湖和瑞里兩處著名風景區,海拔高度約1100~1600公尺間,環繞阿里山鐵道奮起湖站北方的山岳地帶,全長6.5公里。奮瑞古道由數條生態、歷史古道所串連而成,包含了奮瑞古道、奮太古道、瑞太古道、長山步道、糕仔崁古道、環村生態步道等,串連了奮起湖、太和、瑞里等地。
早自清朝嘉慶年間,即有平埔洪雅族人移居奮起湖、瑞里一帶山區,而漢人的移墾,則遲至清光緒中葉。不過當時的山區仍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的傳統獵場,幼葉林庄的林、葉、翁、簡、陳五姓居民,翻越光崙山至畚箕湖(即今奮起湖),抽藤、燒炭勉力營生。早年為了避免與鄒族發生衝突,還需要錯開原住民的狩獵季,不穩定的生活,讓居民選在奮瑞步道旁的山稜高處平坦地,設立了土地公祠和地基主膜拜,祈求土地公的保佑,即是今日俗稱的「陰陽廟」。
在阿里山鐵路、公路未開通之前,先民常常一大早摸黑、挑著山上的木炭、香菇、山棕、竹筍等農產品,往來於奮起湖、瑞里、太和之間,奮瑞古道即是當年的通商要道。奮起湖,舊名畚箕湖,海拔高度約1400公尺,位於八掌溪的主要源流上游。其名稱由來是因此地三面環山,朝向西南方的低陷谷地如同畚箕一樣,由於常年雲霧繚繞,從光崙山方向看來,像是一面湖而得名。
停車暫休息 下車買便當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阿里山鐵路開通後,民眾可從嘉義市區行至奮起湖站等北方山岳地帶,奮起湖成了鐵路的中繼站。當時火車從嘉義行至奮起湖,已近中午時分,往來旅客多選擇在此地用餐,洶湧的人潮帶來商機。使得瑞里地區的居民紛紛將自家的農產品,如竹筍、愛玉子經由這條古道運送到奮起湖販賣,或是再從此地轉搭火車到嘉義。也使得當時的奮起湖,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前,吸引了山區居民前往買賣經濟作物,讓奮起湖風光了好些年。
今日的奮瑞步道是由林務局嘉義林管處整建完成的步道,沿途遍布柳杉林、石竹林(又稱轎篙竹)、孟宗竹林及樟儲群叢,如樟葉楠、長葉木薑子、栲樹等天然闊葉原始林。走在奮瑞古道上,尤其是從瑞里、太和走向奮起湖,更能體驗當年先人如何堅苦卓絕地渡過山中歲月,懷想他們胼手胝足、步履蹣跚地,為了討生活而勉力奮鬥。不過建議旅人可從奮瑞古道的奮起湖端出發,在踏查古道之前,可先行探訪奮起湖附近的人文史蹟,如奮起湖老街、木製舊車站、古老火車頭、百年肖楠木等。拜訪過充滿懷舊風情的老街之後,再從奮起湖火車站旁的階道拾級而上,開始了奮瑞步道的旅程。
竹葉鋪地的綠色林道
走入步道,迎面而來是一大片筆直林立的柳杉林,鬱鬱蔥蔥,預告著即將進入一段森林浴的旅程。連續上坡之後,佔據整座山頭的石竹、孟宗竹,蔚然成林,圍繞步道兩端。一邊欣賞陽光穿越竹林,映入眼簾的滿眼翠綠,一邊也能扶著竹身,緩步踩著滿地的枯黃竹葉而上。行走在古道上,可見山徑與階梯穿插其間 ,有些被天然災害破壞的路段,現已應用生態工法來架設橋墩,以就地取材的方式,採用周邊石材砌成橋面,再綁纏鐵絲與巨大竹竿,加強橋墩的承受力。不僅提高施作工程的效率,也能因應在地生態,建造一座順應地貌的人造工程。
全程走完奮瑞步道,需花費約3.5小時,由於山區下午易起濃霧,造成石階、木梯濕滑陡峭,行走時需特別留心,建議路程規劃為2日以上,才能輕鬆盡興遊遍周遭景點。
步道旅行小幫手
• 步道位置:嘉義縣竹崎鄉
• 步道長度:約6.5公里
• 健行難度:爬升高度約500公尺,平緩易行,唯路程較長,需衡量體力。
• 首選景觀:竹林景觀、秋季鞍部芒花
• 交通指南:開車從國道三號在中埔交流道下,接台18線(阿里山公路)至石桌左轉169縣道續行至奮起湖即可到達奮瑞古道。搭車在嘉義縣聯營公車往梅山、太平或奮起湖方向之班車至瑞里或奮起湖即可到達奮瑞古道。火車目前停駛,即將開通,請自行於台鐵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