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腰生活節」上週末(20、21日)的在台北寶藏巖熱鬧登場,,有系列講座、紀錄片放映、還有演唱會以及小農復耕的紀錄片放映,呈現小農以耕作傳承文化的歷程。
在八八風災後,台灣農村陣線以及浩然基金會進入災區,協助在地的居民重建社區、找回原鄉產業,至今已兩年。分據在台灣各地的小農復耕農民,也在十月來到寶藏巖,與過去一起奮鬥的夥伴分享耕作成果。
小農復耕:城鄉共好與環境照顧的實踐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造成許多部落、 鄉鎮的災情,使原本的農地受到破壞,甚至無法居住,許多受災戶選擇搬至永久屋居住,遠離了原本生長的土地。風災帶來的不只是環境的破壞,更是突顯了城鄉差 距以及產銷結構的失衡,原本靠天吃飯的農民,因為土地遭受破壞、農損嚴重、產銷道路中斷而無法順利出貨,而陷入困境。
透過浩然基金會以及台灣農村陣線,於2009年11月開始進行小農復耕計畫,從台東縣金峰鄉歷坵部落、高雄市桃園區勤和部落開始,再加入雲林縣北港鎮及水林村,共四個小農復耕的農友組合。
在這一次的彎腰生活節,小農復耕的農友也在此齊聚一堂,販售來自小農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歷坵部落帶來魯拉克斯的小米露、用月桂葉包著的小米粽(排灣族部落稱為ginavu),勤和部落販售部落種植的無毒桃源香梅、梅精,以及來自雲林的古早田日曬米。
20日放映的紀錄片《小農復耕‧野地花開》,是由潘巨忠、周麗鈞所導演的,拍攝四個小農復耕區域,呈現友善小農兼顧生計與環境照顧的努力。
來自勤和部落的吳秋櫻談到當時災後的重建,有許多人選擇住到永久屋,留在部落中的人則是透過浩然基金會開始發展梅子產業,但最重要的是找回「對土地的謙卑」。
來自歷坵部落的謝聖華談到當初選定小米作為小農復耕的重點,是為了部落文化的延續,「把小米種種回自己的土地,是延續文化、跟土地連結的媒介」,小米在部落 生活中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小米種下去以後,會有小米播種祭、小米除草祭,還有小米豐收祭」並且向長輩學習、作為傳統耕法的紀錄。
來自北港古早田的黃子騰則是提到,自己跟著家鄉的長輩耕作時,一開始也是習慣慣行農法,對於無毒的農法不甚理解,但直到了解無毒農作的意義後,才想及無毒農法的耕作其實是在保護農民,也是為了能夠讓人吃得很安心、吃得心安理得。來自雲林縣水林鄉的蔡得黃也用「顧腹肚也顧佛祖」的俗語解釋:「消費者來跟農民買,能 夠顧到我們農民的肚子,顧到我們的肚子,我們就會努力種出好的東西也去顧到大家的佛祖!」
農夫記者李慧宜 談小農續耕之路
隨著農業市場的開放,加上產銷結構造成的分隔,農 業生產者與消費者漸行漸遠。不少有志之士憂心農業發展陷入困境,紛紛投入農業,試圖重建農民與消費者的連結,記者李慧宜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21日,她在台北彎腰生活節的農民市集與民眾分享她在美濃蘿蔔園務農的經過與體認。
「人腳有肥」這句客家語說明的是農家的熱情好客,語意是客人會帶來福氣,引申自農人常下田,就會有豐收。然而,在一次香蕉大豐收的季節,李慧宜卻目見農人一車一車的將香蕉運到農會,再一刀一刀的割毀。原來豐收導致價格崩盤,政府收購的第一步驟,就是要先毀掉這些辛苦耕種得來的果實。這是農業客觀的現實。生產不足時,國家又大量進口農產品。城市中的消費者慶幸有便宜的貨源,不自覺地跟隨著自由市場的腳步。
如何讓消費者與農民有更多認識與交流? 她觀察到多數農人將產品交到拍賣市場,無法得知消費者的反應,也感受不到務農的價值與責任。相對地,因為消費者偏好便宜漂亮的蔬菜,所以,農人也就大量用農藥與肥料。如果消費者願意走入田間,消費者就是朋友,農夫與消費者都將得利。
李慧宜一心想建立這樣的連結,美濃婆家的田地正好提供這個平台。她將消費者帶到農場,也號召「穀東」支持農場經營。李慧宜笑著說,樂樂農場(慧宜的農場)其實不是成功的例子,收入不高,但是因為消費者的肯定與期待,現在家中的長輩已經決定繼續務農。
李慧宜表示,大家都在談小農復耕,但如何讓小農願意續耕,可能更加迫切。現在農村土地價值高,務農收入少,也看不到前途,農人常因家中晚輩需要而賣地。重要的關鍵就是讓農夫看到生產的價值。這價值包括來自消費者的肯定與期待。
你那裏有雨嗎?
李慧宜表示,家庭會議已決定繼續種植,同時,她也將持續深度報導農業與環境的現況。
去年的一場雨,打壞了蘿蔔的生產計劃,許多朋友不離不棄,現在,天氣一變,就來關心田裡的狀況。她笑著說:「歡迎加入關心天氣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