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愛地球,吃「新鮮、當季、在地」支持台灣農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用嘴愛地球,吃「新鮮、當季、在地」支持台灣農業

2011年04月21日
本報2011年4月21日台北訊,夏道緣報導

http://www.flickr.com/photos/teia/5639148719/in/photostream當台灣缺糧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吃什麼?

248市集發起人楊儒門於昨(4/20)晚上在「愛地球講堂」開講,第一個問題,讓大家頓時陷入思考。楊儒門表示,全台糧食自給率只有30%,中國已達97%,預計在五年內達到150%。而在全球糧荒的普遍情況,吃泥、樹皮將是最後的救命食物,約可以讓人支持半年左右的壽命。

楊儒門強調「新鮮、當季、在地」,是支持台灣農業最好的方法。他指出,台灣吃得蕃茄在新疆種植、蘋果從智利、紐西蘭、南非……隨著全球糧荒,糧食來源不穩定,將有食品安全的問題。他以台灣柳丁為例,多產於是12月至1月,但在台灣是一年四季都可吃到,顯示運用特別的保存方法。他更鼓勵聽眾更應該有判斷及知覺,要關心週圍的變化。

台灣的農業是支持工業發展的基礎,然而釋出了土地與人力,農業卻沒有再受到扶持。楊儒門以出身農家的觀察,從水資源的調配,可看出原委。水利法訂出的用水順序,首先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其次是水力、工業用水及水運,但限水時,是從農業用水開始。因此回應中科的設置,楊儒門撇開支持與否,他認為優先看到的這塊土地與當地人的關係,這意義更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