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初,長期關注大城溼地的彰化環保聯盟結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團體,共同發動「全民認股119守護濁水溪」行動。決定以環境信託的方式,阻止每年將排放1200萬噸二氧化碳的國光石化進駐濁水溪西海岸的彰化大城溼地,並保護族群數量不到100隻,也是聯合國列為最高保育等級的台灣白海豚,這一場行動,是台灣首宗環境公益信託行動。
環境資訊公開可促使民眾對自身環境有感覺,但除了覺知之外,真正能帶來改變的,還是需要有具體的行動,而以環境信託做為棲地永久保存的方式,就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01年成立之初,便設立的宗旨目標。
放眼全球,公益信託制度早已被英、美、日等國家廣泛運用,成為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保存利器。信託制度起源於英國,以百年老店──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為例,1907 年英國國會通過的國民信託法案(National Trust Act)確認該組織「推動以造福全體國民、土地之美與歷史資產之永久保存」為宗旨,由個人或團體委託或捐贈歷史襲產、土地、房地產等,交予信託組織經營管理。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發展至今,為全英國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環境自然與文史保育團體之一。 檢視國際實務運作,可以發現公益信託強調「公眾參與」、「目標明確」與「資訊公開」的特性,適時提供人民自主性進行自然環境或歷史資產搶救的有效途徑,能夠更有彈性的募集民間資源、以集體力量共同保護環境生態。
反觀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因應國際發展趨勢,已於2003年公佈「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目前有關成立與監督環境公益信託之相關法制,相較於其他部分部會而言,已較為周全。然而,由於公益信託觀念在國內缺乏普遍的認知,因此尚無將公益信託落實於環境保護之先例。
「乾脆募款把這些地買下來……」
但是在十年前,民眾連環境為什麼需要保護的觀念都不太清楚時,更不用談到以環境信託保護山林的概念,因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從建立環境信託論述開始,2000年辦理第一次環境信託工作坊,針對台灣環境的狀況找出環境信託行動可能的著力點;同年開始與國外環境信託組織接軌,研究國外環境信託案例,累積國際操作經驗,增加國內對於環境信託想像;並積極推廣環境信託概念,尋求機會實際操作環境信託可能。
直到2006年底,有一位熱心地主,欲以公益信託方式,將面積六甲的山林地交付給環境資訊協會管理使用,稱之「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
一塊土地開啟一個希望
計畫區域座落於台東縣成功鎮境內的海岸山脈上,原為柑橘類果園,於17年前轉手現任地主之後,任其自然演替至今,地主有感於該園區如能適度的經營及運用,將可提供鄰近學校做為生態教學園區,也可逐步影響週邊土地使用者,共同珍惜土地,因此,將地交付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經營管理,希望為台灣環境盡一份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接手開始管理土地時,嘗試以實際操作的過程,瞭解環境信託實際執行時所遇到的法律問題與待解決困境,並尋求突破目前法律限制。另一方面,也藉由打造具有生態、文化、遊憩價值的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的過程示範,增進民眾對於環境信託的未來想像,這不僅是環境教育體驗場域,也是鋪陳守護環境與家園的藍圖。
政府若要放棄、糟蹋這一塊溼地,請賣給我們!
除了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的實作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積極與環保團體共同創造環境信託的可能實踐途徑,而濁水溪海埔地公益信託(搶救白海豚行動),是協會與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經過一年多的討論與規劃而成形的一項環境保護行動。2010年四月初,長期關注大城溼地的彰化環保聯盟結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團體,共同發動「全民認股119守護濁水溪」行動,決定以環境信託的方式,阻止每年將排放1200萬噸二氧化碳的國光石化進駐濁水溪西海岸的彰化大城溼地,並保護族群數量不到100隻,也是國際列為最高保育等級的台灣白海豚,這一場行動,是台灣首宗環境公益信託行動。
而選擇環境公益信託的理由很簡單:這是一條保育途徑,可以邀民眾一同參與的「管道」,除了是連署外,更是積極以自身意願並可負擔之經濟範圍之內,加入守護認股購地的行動行列,這一切都透過民眾自發認股守護溼地,並在透過認股的過程中,關注目前國光石化開發案的狀況,最終並讓這原屬於所有人民共同的資產的土地,是由全民的力量所共同保護下來,這是一場集體的投票與投資。
雖然成立環境信託實質案例的目標,目前仍礙於現實法規及社會環境因素,尚且無法完成,但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的推動與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的努力,代表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須負擔重要的社會責任,繼續拓展環境信託的保育途徑。十年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未曾放棄這樣的環境保護行動方式,也請您繼續支持更多人加入守護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