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200年》永無止境,恍如無物【2】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發燒地球200年》永無止境,恍如無物【2】

2006年04月25日
作者:蓋爾.克里斯欽森(Gale E. Christianson);譯者:黃小萍

1785年8月,年近80的富蘭克林在最後一次橫跨大西洋,從英格蘭返家的旅途中,寫了一封長信給他的「好友」,在維也納擔任國醫及御醫的荷蘭醫生英根豪斯(Dr. Jan Ingenhousz)。但這更像是一篇五十六頁的小論文,而不像書信,信上還有富蘭克林設計的銅牌。這篇論文隨後以《對造成和解決煙囪燻黑問題的觀察》的題目於1787年出版,但這篇文章的名氣大不如他那篇知名的《對電的實驗與觀察》。

富蘭克林在1744年就發明了富蘭克林火爐,或稱為費拉德費亞火爐,這是一種在更省燃料的情況下,還能產生更強熱能的鐵製火爐。自從發明火爐後,大眾對火爐和煙囪的實際作用方式的一無所知,始終令富蘭克林感到非常驚異。「很多人常會以為,煙的特性和本質比空氣輕很多,因此像軟木塞浮出水面一樣,煙也會飄到空氣之上。」智力的敏銳度並未隨著年紀衰老而衰退的富蘭克林,接著描述了他進行過的許多實驗,證實「煙其實比空氣重;煙之所以能上升,是因為煙附著在受熱的空氣上,或對之產生反應,因此變得稀薄,才會表現得比周圍的空氣輕。」

富蘭克林這位醫生朋友可能也會有興趣知道,他的美國朋友已經克服了對冷空氣的恐懼,或「空氣恐懼症」。「我把『冷空氣』視為敵人,我居住的每個房間都必須極度小心防堵每道縫隙。」現在,他知道這樣是不對的,而且相信「再也沒有比密閉空間裡被呼吸過,且不曾更新的空氣,更不健康的空氣了。」工作和睡覺時,他都會開一扇窗,更「能在澡盆裡一泡兩小時,每週兩次……都沒感冒,」他那矮胖可愛的身體還能在微風中蹦蹦跳跳。

富蘭克林也觀察到,煙囪在英國是從伊麗莎白時代才開始普及,在此之前,每棟住宅都只有一個地方有火,煙則從屋頂的一個洞排出。「奢華生活變得普及,現在每個房間裡的人,而且幾乎是每個僕人,都能有火。」他也描述到柴火需求的增加,幾乎已使英格蘭茂盛的森林完全消失,法國很快也會面臨柴火嚴重不足的危機,除非法國市民也和英國人一樣,改用煤炭。

一開始,倫敦的染布工、釀酒工、鐵匠和其他各種工匠,都反對改用化石燃料,他們甚至設法透過國會修法,要使燃煤不合法。他們提出的論點是燃煤「會使空氣充滿有毒的氣體和煙塵,有害健康,對從鄉間來的人更是如此。」一般家庭也拒絕燃煤,但經濟壓力佔了優勢,他們的決心很快就消失無蹤。身為科學家的富蘭克林,最後忘了自己對髒空氣的感受,下了這樣的結論:「幸好倫敦市民克服了反對勢力;現在他們覺得放棄清爽的空氣是有助益的,因為自從使用煤炭後,他們已不像之前那樣,常有各種惱人的小病痛。」法國人和德國人若無法克服同樣的「偏見」,他們將會面臨危險處境,因為文明世界的未來是奠基在煤炭之上──這個預言,將比這位來自費城的賢者所預見的,更早實現。

本文節錄自野人出版提供新書《發燒地球200年
本文不適用於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野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