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3日
摘錄自2011年5月3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農委會水試所「水試1號」試驗船昨啟航前往日本北海道東方海域的秋刀魚漁場。不過,「水試1號」只採水樣不採魚樣,偏偏海水檢測沒有標準,換句話說,無論檢測結果為何,漁船都可出海作業。
農委會上月宣布今年6到11月的秋刀魚季,「水試1號」都會前往漁場固定採樣監測,檢測結果做為開放漁船前往捕魚的參考。昨天,「水試1號」載著30名工作人員離開基隆港,並將在漁場周圍選定6個測站,分別從5到200公尺深的海水採樣,預計於23日返航,帶回的水樣送交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檢測。
「水試1號」出航1趟要價約2百萬元,整個魚季檢測費用要上千萬元,不過,漁業署花大錢,成效卻大打折扣。水試所長蘇偉成坦承,「水試1號」沒有漁撈設備,沒有辦法採集魚樣,只能採水。至於海水檢測標準為何?漁業署副署長蔡日耀表示,要尊重原能會專業判讀,如沒標準,原能會也應訂標準。
原能會輻射防護處科長王重德強調,原能會沒有考慮訂海水輻射標準,但已提醒農委會應採魚樣,而非水樣。事實上,國際也未對一般海水訂出標準,「水試1號」帶回的水樣,只能作背景值參考。
台灣區遠洋魷魚船公會理事長施教民表示,懂海水與魚的關係,他上週五才知「水試1號」只能採水樣,「很不滿意」。因此業者已自律約定,在五月底、六月初出海後,每船會把1公斤漁獲交給「水試1號」帶回台灣,「水試1號」第2次航程時,就會有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