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新開闢的航線不僅僅可以使散裝貨輪直接穿越世界之頂,使運輸排放降低將近一半。同時,隨著冰層的消失,曾經深藏於冰下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礦產能夠輕而易舉地開採出來,借助這些新航道,還可以將它們運往四面八方。此外,格陵蘭島沿岸的冶煉廠還利用冰層融化所產生的大量流水進行低排放的水力發電來對礦物質進行加工處理。
讓我們對北極地區即將到來的「永續發展」時代獻上我們最誠摯的期待吧。
北極地區令人琢磨不透。它不斷變化的地理環境越來越引起全球決策者、科學家、尤其是業內人士的關注。今年,海冰最大面積比1979到2000年間的平均水準減少了120萬平方公里。而在過去的十年中,海冰的大面積消失為大陸架近海區域的資源開發打開了方便之門。偏遠地區變得越來越容易開發。一些分析模型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在夏季的幾個月中北極有可能完全沒有冰的存在。
同時,這一地區在法律上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曾經被海冰覆蓋的海域主要受到領土國家的法律以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管轄。但是,隨著其重要性日益突顯,管轄問題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這片位於世界頂端的土地上,挪威、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格陵蘭島等北極地區國家正在同世界重點行業合作,倒賣該地區豐富資源的開採權。這是那些經濟不斷壯大、人口日益增多的國家無法抗拒的機會。如今,他們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對偏遠地區進行全面開發。這些地區不僅包括沿岸陸地區域、格陵蘭全島,或許還包括蘊藏豐富資源的大陸架。(欲瞭解更多關於北極的開發以及中國對這一地區的地理變化的興趣,請參閱琳達雅各森在《中外對話》上發表的文章《中國走向無冰的北極》。)
然而,隨著這片最後邊地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政界和業界的領袖迫於壓力不得不就他們企業令人生疑的性質進行解釋:儘管他們一方面表示要阻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但是同時卻在不斷地利用環境大發其財,而且還在不斷地導致環境惡化。對那些想分一杯羹的國家來說,對這一地區進行開發存在著嚴重的政治風險。因為這與國際社會應對環境變化、停止對氣候系統進行危險干擾的努力背道而馳。
近些年,北冰洋消失的冰層面積大約相當於一個阿拉斯加的面積。科學家認為,這一現象說明溫室氣體已經達到能夠對氣候系統產生嚴重影響的水準,這將引發一系列短期內無法挽救的有害變化。而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要求,這正是所有北極地區的國家承諾要採取措施盡力避免的氣候變暖的水準。
而作為國際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運動領頭羊的挪威卻為了在未來幾十年內確保自己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的地位,也開始在北冰洋地區進行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最近,挪威外交大臣約納斯•加爾•斯特勒也試圖對這一舉動進行解釋。
一月份在挪威特羅姆瑟召開的「北極邊境」會議上,他向眾人表示,「沒錯,這種舉動是有些自相矛盾。但是這不僅僅是挪威的矛盾,而是全世界的矛盾。」北極邊境是由致力於北冰洋未來發展的研究人員和業內人士所組成的委員會。該委員每年組織召開一次年會。「如果挪威終止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那麼所產生的有限效果將是煤炭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而不是立即轉為利用風能和潮汐能… …而我們作為一個能源集團中的一員,如果從世界經濟中退出,那麼我們將無法做出任何貢獻。」
斯特勒表示,挪威人將「用我們多年的能源經驗去推廣可再生能源。」但是這一豪言卻無法掩蓋這樣一個事實: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已經停滯不前了,而推動未來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發展的行動卻在飛速前行。
大多數科學家都強調,為了使氣溫不至於迅速達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即便目前採取減緩排放的措施還為時不晚,但是我們所剩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這就使得這一矛盾更加突出。從未來幾年開始,每年必須降低大約3%到4%的排放。通過減少炭黑和臭氧等污染物的排放,北極變暖也可以在短期內得到大幅度減緩。
作為迅速崛起的生態系統閾值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地中海高級研究所的卡洛斯杜阿爾特在特羅姆瑟論壇會議召開期間表示:「一方面,他們聲稱關注環境問題,而另一方面,他們所尋求的機會卻使問題更加惡化。」
杜阿爾特說:「當政治家們面臨這種矛盾情況的時候,他們所能說的就是,雖然他們知道這種行為是自相矛盾的,可是他們無法通過採取單方行動脫離以碳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然而,必須有人來打破這一怪圈,因為這個怪圈正把我們引上一條我們並不希望踏上的道路。」
未來的道路
這片世界最高的地方就好比是構成氣候系統的一長串多米諾骨牌中的第一張牌。該地區的特點不僅制約著地球系統,還可能突然發生改變,並且引發一系列快速和不可逆轉的變化。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地球系統氣候變化的14個閾值,其中有6個集中在北極圈地區。而杜阿爾特認為,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該地區對於維護全球氣候體系的穩定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杜阿爾特還根據海冰面積大規模消減的狀況得出結論:「北極地區已經逼近臨界點了。」
然而,在杜阿爾特看來,在面對他們自己做出的阻止氣候發生危險性變化的承諾面前,各國卻選擇了視而不見。相反,他們卻將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當做是一次「開發更多化石燃料」的機會。
俄羅斯和格陵蘭已經對北極圈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所帶來的經濟報酬虎視眈眈。格陵蘭南島也在試圖控制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未曾開發的稀土資源之一。稀土金屬廣泛應用於各種前沿技術,尤其是電動汽車的電池及發動機、風力渦輪機、及太陽能板等清潔能源技術。作為世界稀土資源主要輸出國的中國最近削減出口。而這一舉動迫使其他地區不得不另覓他途。2010年12月,礦產勘探企業格陵蘭礦物和能源公司已經獲得許可對稀土金屬、鈾、鋅等資源的儲量進行勘探,並計畫於2015年開始進行開採。
俄羅斯北部地方同樣計畫擴大對黃金、鐵礦石、錫、磷酸鹽等礦產的開採,預計總產值將達2萬億美元。世界對於俄羅斯及其它北部地方礦產開採的依賴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同時,受航線的增多及國際需求不斷增長的推動,採掘行業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礦產開採是未來幾年北方國家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挪威地質調查局局長莫登施莫勒表示。
找到保護各種自然景觀和生物棲地、或者是迅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辦法並不是美國海軍海洋學家大衛提特里少將所關注的重點。作為海軍氣候變化特別小組的總指揮,他的工作就是召集那些未來受北極圈變化的影響而「有可能損失數十億美元」的利益各方——就像跨國零售商沃爾瑪——對北極地區的航運環境進行情境分析。
他們發現,一個海冰完全融化的北極「就好比一個巨大的墨西哥灣」,提特里說道,「有三條河流彙聚於此。每條河流的大小和規模都可以與(從俄羅斯)流入這里的美國密西西比河相媲美。淺海區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即北極地區的開發潛力要遠遠大於擁有約4千多座海上石油天然氣鑽井平台以及27000多口廢棄油井的墨西哥灣。
商業暴利,以及未來數十年能源需求的預期增長是北極開發的主要驅動力。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2007年到2035年,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能源消費將增長118%。
所有北極開發計畫均保證對該地區的環境進行嚴格保護。「我們對於永續的問題格外重視。我們的一些冶煉廠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表現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國鋁業公司的羅尼瓦特蘭特說道。該公司計畫在格陵蘭島設立重工業企業。而他們的重工業企業已在冰島開始運營。
然而,在經濟發展規劃不斷推進的同時,環境保護相關的框架機制和法規卻無法到位。儘管人們擔心,相關法規的建立無法趕上迅猛的發展速度,然而北極理事會和國際海事組織等政府間論壇依然在為建立此類框架機制而不懈地努力著。
然而,正當人們為北極地區蘊藏的巨大潛力興奮不已的同時,卻有人呼籲應該對該地區的開發採取審慎的態度。 因紐特環極理事會的阿克盧克林格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他呼籲各界對開發計畫進行限制,直到能夠充分確保環境以及該地區的2百萬原住民的生活模式不受破壞時為止。林格認為,「對該地區開發的環境評估並不充分,而過快的開發速度以及對於資源的急不可待都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他還表示,許多當地團體都擔心他們的古老文化會在「經濟的沉浮」中四分五裂。
這些相互矛盾的利益會對北極地區正在進行的產業開發造成何種影響如今還不得而知。這片人煙罕至的地區鮮有人關注。而北極各國也早已表明立場,他們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選擇對該地區進行開發而不是保護。打破與UNFCCC之間的承諾不僅會使溫室氣體減排的努力大打折扣,還對其他針對永續發展所作出的承諾造成了不利影響。
相關文章
亟待出臺煙塵治理策略 2011年1月19日
中國走向無冰的北極(1) 2010年4月23日
正確認識冰川的變化(1) 2010年2月1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4月2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