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適足以害之:台灣鮭魚的輓歌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愛之適足以害之:台灣鮭魚的輓歌

2011年05月13日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系)

台灣櫻花鉤吻鮭

話說台灣行政院農委會保育科於2000年開始,禁止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將該處武陵工作站舊孵化場,繁養殖生產的台灣鮭魚(也稱台灣櫻花鉤吻鮭)釋放至七家灣溪,為期6年。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2000年由七家灣溪採集的5對野生台灣鮭魚當創始族群(founder),辛苦完成台灣鮭魚的完全養殖(complete aquaculture)。到2004年艾莉颱風(Ariel Typhoon)來襲之前,共生產5千餘尾由1齡到4齡不等,投餵人工飼料,基因極端同質(Fst=0.006)的養殖台灣鮭魚,圈養於緊鄰七家灣溪2號攔沙壩邊的舊孵化場。

2004年8月27日艾莉颱風豪雨沖毀舊孵化場,一舉捲走至少3,271 尾以上的養殖台灣鮭魚,而對野生台灣鮭魚族群產生嚴重威脅。當年夏季調查七家灣溪1號到3號攔沙壩發現台灣鮭魚的總數是1,646尾,而歷年此處台灣鮭魚的數量占七家灣溪台灣鮭魚總數的55%以上。2005年七家灣溪經歷自2003年以來最多次(112次)也是最大(每秒610公噸)的降雨流水量,締造水棲昆蟲生物量(biomass)和豐度(abundance)最低的紀錄。

本人帶領之研究團隊以3種分子標記(AFLP, 微衛星DNA,粒線體DNA),在台灣鮭魚(Oncorhynchus formosanus)主要棲地七家灣溪(1號到3號攔沙壩),調查2004、2005、2006和2008年台灣鮭魚族群的基因結構。研究顯示族群的基 因在30個微衛星DNA部分全同質,個體彼此全序列粒線體DNA的差異亦極微。對解析此瀕危物種的基因結構,顯然比微衛星DNA與粒線體DNA更具威力的 AFLP分析結果亦顯示,代表族群變異的指數Fst由2004年的0.01,一路下滑到2008年的0,表示基因完全同質。當族群基因多樣性消失,即使此 後族群數量再度增加,日後一旦遇到疫病(寄生虫、細菌、病毒等)、競爭者、天災地變等生物與非生物的突擊與威脅,可能無法應變而集體滅亡。

2010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河系湧入3.4千萬尾紅鮭,數量是 2009年的17倍(2百萬)。根據2010年整理1952年至2005年北太平洋鮭魚數量之數據,發表於《海洋和沿海漁業期刊》(Marineand Coastal Fisheries)的一篇研究北太平洋孵化場和野生鮭魚豐度的強度與趨勢綜論之報導,北太平洋正邁向成為「鮭魚魚滿為患」的窘境。目前在太平洋的太平洋 鮭魚數量是50年前的2倍,而且超過1/5的魚源自於孵化場。科學家發現北太平洋可能已經接近了鮭魚承載能力的極限,而且,因為越來越多由孵化場所生產 鮭魚的大量湧入,迫使太平洋野生鮭魚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賴以生存,飽受威脅。

北太平洋日本、美國、加拿大與俄國在1970年合計共放流5億尾人工孵化的稚鮭到太平洋,到2008年,這一數字更飆升至50億尾。事實上,科學家發現當下北太平洋來自日本孵化場的白鮭數量比野生白鮭還多。孵化場繁殖的鮭魚與野生鮭魚競爭,並妨礙野生鮭魚族群之恢復,甚至造成野生鮭魚族群之滅絕。美國阿拉斯加鮭魚孵化場放流的鮭魚越多,洄歸至加拿大弗雷澤河的野生鮭魚卻逐年減少。(如下圖)美國華盛頓大學Hilborn教授說的好:「原本北太平洋近來環境良好,自然會生產免費的大量健康鮭魚;孵化場弄巧成拙,發冤枉大錢生產劣質鮭魚。」

黃色長條代表各年由阿拉斯加鮭魚孵育計畫釋出的鮭魚數

 

黃色長條代表各年由阿拉斯加鮭魚孵育計畫釋出的鮭魚數
紅色曲線代表各年洄游弗雷澤河的紅鮭數量

證諸國外眾多研究結果,七家灣溪棲地有限的生物承載量、剛巧遇上隔年2005年的壞年冬,種內個體競爭激烈(2003冬3,042尾、2004冬 1,593 尾、2005冬523尾、2006冬2,270尾),極可能又是養殖場族群取代與置換(replacement)野生族群的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本文簡版刊載於5月2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