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樹的故事】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移樹的故事】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2011年05月20日
本報2011年5月20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走進水碓社區,數十棵老樹以及古宅相映成趣,時間彷彿凝結了。一棵棵老樹,圍繞著聚落,每棵老樹前都有標示著樹種、年齡及編號的指示牌,好像老樹的身分證,證明這裡的住戶除了人還包括這些老樹。巨大的樹冠在開始轉熱的午後,發揮了功用,讓人群自然而然地聚集到它的遮蔭下。

聚落中處處有老樹的存在。

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聚落,佔地約1.76公頃,是台中南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史保護區,曾獲客委會經費補助,規畫這個台中市第一個漢人聚落「水碓仔」的研究計畫。這裡也是從市區通往高鐵站必經之地,高鐵站的營運使它被劃入名為「高鐵門戶特區專案」的都市計畫內。

但當開發利益與歷史文化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水碓的去留便顯得曖昧。

視老樹為綠色資產 凸顯土地價值

從小在這個地方長大的江慶洲是力倡保留水碓之美的成員之一。為了躲避剷平式開發將擦掉水碓的歷史,他聯絡居民、四處奔走,讓保留原始風貌與自然環境的水碓社區,申請為公園綠地。即使如此,開發的壓力不曾稍減。

水碓是指石墩築成的小水壩。江慶洲說,祖先在水碓社區的北側灌溉溝渠旁,引水車帶動水,藉由水或水筧導引水流入水壩內,依槓桿原理舂米,成了此地的特色。此外,37棵老樹也是水碓活招牌。「有些民眾以為保護老樹就會限制開發,其實並非如此。」江慶洲努力與當地居民溝通,讓民眾了解老樹是綠色資產,無以倫比、無以替代,沒有任何地方能比擬的。

水碓鳥瞰圖。

當地的鎮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喜豐也說,社區內的老樹是珍貴資產,此地也是城市中少有的平地原生森林,他認為:「保護老樹不會影響開發,反更能凸顯土地的價值。」

「而這些平地原生森林,卻在非法開發下逐漸消失,原為農地應為農用,長期不治理,農地長出了違法廠房。」江慶洲說,社區自發設立老樹保護牌,編號已超過70棵;去年送交提列的37棵老樹至今仍未獲市府公告;而今年年度總預算1700億元,投入老樹保育預算110萬元。

推樹保自治條例 調整開發腳步

地方憂慮開發壓力,齊頭式剷平,則當地珍貴文化將消失不見;若有樹保條例的加持,或能繼續由老樹守護這塊土地,減緩開發的壓力,或讓開發的腳步轉彎。

4月19日台中市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技士何來發陪同市議員張耀中來到水碓,與當地居民代表討論如何透過自治條例保護珍貴老樹。

張耀中說,與台北市有上千棵老樹列管相比,台中市只有數十棵實在太少,顯示條件過於嚴苛;台北市只要符合條件,市府便主動認列;台北市的樹保委員會除了由副市長擔任主席,都市計畫委員也兼任樹保委員,有行政壓力就會積極行政。因此,台中市政府應比照台北市樹保自治條例作為學習的參考。

不到1個月,市政府提出官方版本的「台中市珍貴老樹保護自治條例」草案,當地社區也提出民間版版本。民間版則比照台北市規定,強調只要達到標準,主動生效;並且強調公民參與,讓議事過程透明化。

從老樹思想先人智慧

對江慶洲而言,是這些老樹在守護水碓社區。社區裡動不動就是上百年的老樹,守護土地的歷史遠超過這一代居民,老樹與常民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想想看祖先為什麼要種這些樹呢?沒有殷勤地守護,這些樹又怎能活這麼久的時間呢?」這些都值得思考,並找出淵源。

大家來採龍眼喔。圖片來源:江慶洲。

江慶洲指出,水碓留下的老樹以果樹居多,老一輩的人喜歡種芒果、蓮霧、荔枝、龍眼這種成串的水果,意味著多子多孫多福氣。每當果樹結出季節的第一串果實,老一輩都是拿來祭拜祖先,感謝賜予豐富的果實。這種淵源、這種人與老樹、環境融合的人文脈絡逐漸消失;而透過這些文化脈絡的追尋與重建,也重塑人們對土地、環境、歷史的尊重。

江慶洲多年來與老樹相處的經驗,讓他學著針對老樹的棲地進行簡易的改善。他觀察樹廓,發現若往葉子長得少的方向,向地下挖,大多會發現水泥化、石頭等禁錮樹木根系的物質;而每當樹木受外力傾倒時,也都往葉子稀少的方向倒。他以此來改善樹木生長的土壤,將石頭以及影響樹根發展的因素移除,樹木都很明顯地更加茁壯。

四美堂老荔枝樹的新生

對老樹的認同,也決定了江慶洲的行動。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四美堂,由於土地重劃的關係,百年老屋被拆除,就連百齡老荔枝樹,也難逃被砍除的命運。為此,江慶洲發起一人100元搶救行動,共募得5000元,搶下3棵老荔枝樹。

四美堂老荔枝樹。  圖片來源:江慶洲

江慶洲清楚記得老荔枝樹是在2009年2月4日立春那天移植到水碓社區北側,在這之前,特地從彰化田尾聘請3位老樹斷根師傅,在2008年10月12日先進行老荔枝樹基礎斷根任務。接著平均2~3天就要澆一次水,經歷百天之後,才讓老樹移新居。老荔枝樹原主人黃家人看到老樹延續生命,相當高興,表示能順利保存老樹,對整個家族而言彌足珍貴。

老樹移植需要細心處理。 圖片來源:江慶洲3棵百齡荔枝樹移植後,不知是否因缺乏經驗,以及那一年夏季氣候異常乾燥,其中一棵老荔枝樹沒有存活下來;而存活的兩棵荔枝樹,隔年即發新芽,不久也長出果實,顯然已在此地落地生根,適應下來了。

這個經驗讓江慶洲引以為榮,事實上,花費的金額遠超過募得的款項,他卻認為不足掛齒。

雖然老荔枝樹保住了生命,但重劃區內的其它樹木,就沒那麼幸運。都市計劃往往都是犧牲老樹,江慶洲無奈表示,至今工程開發仍以怪手剷平樹木。這也難怪居民迫切地期待樹保法制化。「在都市計畫開發的同時,也該想想繁榮生活和環境保育之間,是否取得平衡!」

江慶洲以「水碓活聚落」為目標,守護水碓。對他而言,保留水碓、保護老樹,是保留體會公民意識的場域以及守護公民參與的價值。來水碓感受樸實簡單生活的力量與價值,在茂密的樹蔭下分享生命點滴,水碓要將這份情感傳承下去,成為值得世代珍藏的資產。

※【移樹的故事】系列報導

(1)綠色隧道不復見 尋訪台3線老樟樹
(2)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3)等待救贖 松菸以及寶湖老樹不知所終
(4)行道樹褪流行 黑板樹林歸隱大肚山
(5)又名樂園 老雨豆樹和它的朋友觸口歲月

※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