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生物界較新之概念。簡單來說,是指所有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響令地球生態得到平衡。
生物多樣性對地球生態以至整個人類都有積極意義。從生態而言,單一品種的面世往往對地球生命的維持非常重要,如植物主要是用來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 以維持地球氣溫;細菌或微生物的出現,也是有效把死去了的生物分解成有機養料,維持植物的生命;動物間的種類競爭,也是能有效達致生命的平衡。概括而言, 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許多非常重要的環境服務,諸如保持表土、維護集水區、提供授粉的昆蟲、益鳥及其他生物、決定地區性氣候等等。
人類的生存有賴於生物多樣性。人類所有的糧食、大部份的藥物、各用品的原料,皆由各類生物物種提供。地球任何地區皆項依賴生物多樣性維繫,蓋因此乃人類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子──即所謂人類的文明,在永續自然生產力設定的範疇圍內,能繼續發展之核心要素。
以森林為例,森林的植被只是表面,「裡面還有許多生物,是整個生態系!」強調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正是森林專家金恆鑣的一貫思維。金恆鑣從樹木到木材經營的經濟思維,到今日他的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這段心路歷程是怎樣轉變的。讓我們也跟著走一遍:
「我在讀書的時候,當時《寂靜的春天》剛出版,學生進入森林,看的都是多少錢?」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前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回想自己就讀台大森林系時,把「樹木」當「木材」的林業思維。
自從金恆鑣從公職退休後,活躍於非政府組織,除了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以外,還是國際環境倫理學會的台灣代表。除此之外,一直保持寫作熱誠的他,至今著作與譯作超過30本書,包括書序、專文共計累積600多篇,數量驚人。孜孜不輟的他,最為人所知的譯作,應是《種樹的男人》;這本描寫一個單純因為對樹木的熱愛,持續34年每日種下一百棵橡實的男子,深深感動了他。他曾經表示:種樹,「是一生的承諾。」
1980年代起,金恆鑣進入林業試驗所擔任研究人員,然而不只一次表示對於森林情有獨鍾的他,即便後來擔任所長,也不僅只是以經濟效益的視野,從事「木材經營」的工作。相反地,他說森林的植披只是表面,「裡面還有許多生物,是整個生態系!」強調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正是他的一貫思維。
這些年來,金恆鑣受邀演說,總會提醒聽眾:不要把森林看做木材。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已經指出,林業經營約可固定石化燃料約15%的碳排放量,對於紓緩氣候暖化,效果可觀。此外,由於台灣1990年代以來,已經禁伐天然林,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是他談到林業經營時所強調的。
不過,從相反的角度來看,氣候暖化必然也會影響森林,「氣候變遷對於不僅是對森林,嚴格說來應該是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有影響。」金恆鑣指出,植物對於氣候變化的反應,相較於裡面的動物要慢,「很多時候看樹木不知道裡面已經發生變化。」例如,闊葉樹多靠昆蟲授粉,氣候暖化影響昆蟲,樹木開花時無法授粉,接著無法結果,造成以果實為食物來源的動物也無法生存,因此牽引整個生態系統。此時,從事林業經營的工作,就得提出一個對應的策略。「台灣林業經營,首先必須了解它的生態功能在哪裡,『請人來做事也要知道人的能力。』第二個是必須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存在。森林生態系統是否會向上遷移?」他認為這是今日林業發展,必須注意的兩個原則。
如今,距離《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也已經過50個年頭,作者瑞秋‧卡森的許多先知灼見,不再是危言聳聽,除了殺蟲劑DDT以外,人類行為對於環境與生態的負面影響,不增反減。一年一度的地球日即將來到,我們可以為森林做些什麼? 金恆鑣認為,在政府方面,對於林業經營要有明確政策,並且要有跨學科的團隊,培養新一代的人才。另外,就是提供獎勵與誘因,「當民間主動提出造林的方法,政府有沒有獎勵?」
在個人方面呢?金恆鑣引用美國作家梭羅一言:「多餘財富,買多餘的東西」,感慨更多時候,並非「節能減碳」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若不扭轉消費文化,環保做為難以開展。經濟發展優先考慮市場價格,卻相對忽略環境成本,對於生態已經造成巨大傷害。他認為環境教育法後,教育變得非常重要,「首先使民眾覺醒,意識問題的存在;接著是培養民眾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