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泥蜂〉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泥蜂〉

2011年06月19日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第一冊第11章,您提到離亞維農不遠處有一個您喜歡的觀察點:伊薩爾森林。您說森林兩個字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是「鋪著一層清涼青苔地毯的土壤,想到覆蓋著1、2百年樹齡的喬木林」,而事實上伊薩爾森林只有一個人高的矮橡樹林,且林木稀疏,因而7、8月盛暑的午后,您到這兒觀察時只能躲在一把大傘下觀察。您說這把傘在日後給了您另一方面的寶貴幫助,不過您不打算在這一章說明究竟是什麼寶貴幫助,您只說「適當的時候我會在故事裡提及」。法伯,您真會賣關子、吊人胃口,因為我確實對這把傘產生無比好奇了。

您在這一章介紹了鐵爪泥蜂,一種幼蟲以雙翅目昆蟲為食的蜂類。您說這種泥蜂的特別之處在於母親不是一次將幼蟲成長所需的食物一次備足,而後不再理會幼蟲的類型。這種泥蜂一個巢穴只產一顆卵,只為那顆卵準備一隻雙翅目昆蟲作為糧食,這當然不夠幼蟲成長所需,所以呢,母親每隔一陣子就會帶來食物。

母親的本能告訴牠,嬰兒什麼時候口糧吃完了,需要新的食物,於是牠便回到窩裡。」您發現隨著幼蟲長大,母親帶來食物的時間也縮得愈短,「母親不斷把新捕獵的東西帶回來,又不斷出去捕獵。總而言之,泥蜂並沒有事先囤積許多糧食,而是一天一天地餵養牠的幼蟲,就像鳥類一樣。

9月底,您打開也是以雙翅目昆蟲為食的朱爾泥蜂巢,幼蟲已長到成蟲的1/3大,您細數祂的獵物,有紅色彌寄蠅、食蚜蠅、黑服彌寄蠅、紅粉虻、蜂虻、中帶彌寄蠅、花虻,總計20隻。於是您估計,一隻幼蟲成長所需的雙翅目昆蟲量,可能高達60隻。您決定帶回這隻幼蟲,餵養祂,主要以鼠尾蛆和家蠅。8天裏,祂吃了62隻您為祂準備的食物,第9天準備化蛹。您將野外的20隻加上您餵食的62隻,得到了82隻的獵物量。(好驚人的食量啊!)

當然,野外生長的也許沒吃這麼多,因為您說自己供給幼蟲的糧食「都每天一次供應完畢,完全由幼蟲自由支配」可是泥蜂母親卻是一隻隻的給。不過,您也記錄到一個泥蜂巢穴盡頭,放著7隻完整的獵物,另有一些被放在入口處(幼蟲吃不到的地方),您認為「當狩獵收穫豐富時,母親暫時把獵物放在蜂房的門口,做成一個儲存倉庫,一旦母親需要時,尤其是在下雨天無法工作時,便到那裡去取。

法伯,我沒見過狩獵蜂捕獲雙翅目昆蟲的畫面,倒是見過好幾次一種腹部後半橘黃色的蛛蜂拖著一隻橙顎高腳蛛(Heteropoda pingtungensis)。橙顎高腳蛛是學名正式發表前的中文俗稱,學名正式發表後,由於種小名是屏東,便有許多人改口稱祂為屏東高腳蛛,我個人覺得倒無此必要,因為生物的俗名本來就多與學名無關,況且橙顎很能表現這隻蜘蛛的外觀特點,屏東雖是模式標本的採集地,但由於橙顎高腳蛛廣泛分布全台,以屏東高腳蛛稱之,我反倒不偏愛,於是,我仍舊喜歡稱祂為橙顎高腳蛛。

這隻腹部後段橘黃色的蛛蜂,我一直不知道身份,後來,陳仁杰老師說,祂是紅尾蛛蜂(Tachypompilus analis)。2010年02月07日,我於知本林道看見紅尾蛛蜂拖著橙顎高腳蛛在石壁上行走,動作迅捷,因此要將祂們拍清楚就必須把相機的移動節奏與祂們的移動節奏配合得洽到好處,這並不容易,結果是我拍到了極模糊但帶有移動感的牆壁,激烈晃動的紅尾蛛蜂,還有值得欣慰的、清楚的「橙顎」高腳蛛。我追蹤祂們到水泥壁上的排水管。紅尾蛛蜂試圖利用排水管裏的那層薄土,掘挖洞穴,給幼蟲一個安適就食的窩。法伯,紅尾蛛蜂與您在這一章所提的泥蜂不同,紅尾蛛蜂只給幼蟲一隻橙顎高腳蛛,而非不斷供應的雙翅目昆蟲。

如右這張照片,上頭是橙顎高腳蛛,紅尾蛛蜂將祂置放一旁,而後專注挖掘巢穴。我正好拍到了紅尾蛛蜂將沙土撥飛的畫面,祂的挖掘,和您在這一章所形容的情形一樣,因此,法伯,容許我借用您的文字來形容祂的挖掘:「沙從肚子下往後甩,從拱形的後腳下穿過,噴射出的沙柱像連續不斷的涓涓細流,劃了一道拋物線,落到2公尺遠的地方。

除了最後一句的「2公尺遠」之外,您所形容的,完全貼切於我所觀察到的這隻紅尾蛛蜂挖掘的情形。我所看見的祂,雖也奮力甩沙,但至多只甩到十幾公分遠而已。但是法伯,您所看見的泥蜂甩沙,我只能說簡直奇觀,2公尺遠,我幾乎難以想像一隻5公分不到的泥蜂竟能將沙土撥甩到超過一個人身高那麼遠的、2公尺的距離外。一隻小蟲的力道如此驚人,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啊。

法伯,我不是不相信您,我只是想再次確認,您真的是說2公尺遠嗎?如果真的是2公尺遠的話,那麼,我真的很想,很想趕快找一個時間,到法國一趟,去到伊薩爾森林,找到泥蜂,觀察祂的掘沙,最好是跪在離祂2公尺內的地方觀察祂,同時享受那種被祂的甩沙擊打臉部的幸福感。我真的很期待真相,同時我希望:您是對的。

楊家旺謹上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