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拜訪以蚵業加工為業的中盤商-陳大哥。大哥的工作,主要是跟蚵農購買長大的蚵(未剝蚵殼),請人幫忙剝蚵殼,之後將剝好的蚵拿去市場賣。這看請來很像平常蚵業貨運的中盤通路商,到當中可有大學問呢。
原來剝好的蚵拿去市場的攤位賣,這一個個攤位都是陳大哥的客戶,而這戶都要自己去找的呢,很多還是從陳大哥的爸爸傳下來的老客戶。而蚵的價格並不固定,會隨著季節而有波動,通常冬天的價格會高一些,而主要是由嘉義的東石的市場來決定價格的。陳大哥驕傲的笑說他這蚵業搬運工,可是養活一家17口呢。
蚵殼粉工廠
蚵殼工廠的主人翁-林大哥從一開始蚵殼的撿雜物、入6000度火爐的蚵殼粉加工過程一一介紹,林大哥很得意的說這所有的裝置都是他設計的,而蚵殼粉工廠全台有五座,一座就在芳苑鄉!據他說,光每月搬運蚵殼的卡車就五部、每人都要五六萬的薪水。可見這蚵殼粉的利潤不斐。
還有大廠商要下大量訂單給林大哥,但被林大哥拒絕了,林大哥:「對我來說穩定的生意做重要了,一次訂這麼多貨,很不穩定,要是他們又說不要了那我們就完蛋了。」
王功蚵藝文化中心 如何讓平凡的蚵殼成為高經濟價值的藝術?
蚵殼藝術自90年開始研發,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在民國93年1月正式成立,館內作品涵蓋人像、候鳥、家禽、海濱生物等,結合材料有黏土、彩繪顏料、浮木、海砂、鉛線等,結合技術有彩繪、雕刻、製陶、絹印、編織等,館藏作品數百件。
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在民國92、93年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支持下,蚵藝文化已漸漸在本地生根發芽,在內獲得社區居民熱烈響應,在外也廣受好評,越來越多愛好藝術者、旅行者、返鄉人要求參觀。
94年獲勞委會的支持開始執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村民們常常熱心主動提供蚵殼,共同欣賞蚵藝之美,社區互動的情感,在蚵殼之間流轉。更重要的意義是隨著蚵藝的發展,試圖帶動漁村商機,創造就業機會,並融合原住民、外籍新娘、資深住民等多元族群的交流與互動。[1]
小結:我們只有去採訪兩天,就得知看其來平淡無奇的鮮蚵,並非外界所想像的蚵業是毫無經濟價值的產業,其實背後有巨大的經濟鏈,支持著蚵農、像陳大哥的中盤商、蚵殼工廠、蚵藝中心,讓這些人能過著充足的生活。蚵農一提八輕設廠,他們都皺著眉表示非常擔憂:「我們活的好好的,生活的也很富裕,政府真的要我們走上絕路嗎?」
[1] 文字摘自蚵藝中心網頁 http://www.ork.org.tw/about_ork.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