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鼠禍及猛禽 護農保育沒共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滅鼠禍及猛禽 護農保育沒共識

2012年01月10日
立報2012年1月10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為了保護農業生產,每年10至11月間,農委會舉行全國滅鼠週,但滅鼠週卻可能誤殺台灣猛禽,加速瀕危物種消失。環保署10日邀集農委會防檢局、林務局和特生中心及地方農業局,研商降低滅鼠要對猛禽的影響。

田間野鼠食用老鼠藥後行動遲緩,容易成為猛禽的囊中物,這些猛禽可能因為吃了這些毒老鼠而跟著被誤殺。猛禽研究會研究專員楊明淵從英國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受傷或死亡的猛禽體內都殘留老鼠藥,加上這些藥物或許不一定致死,卻無法排出體內,會在猛禽體內不斷累積。

因為猛禽分布範圍廣,台灣隼形(鷲鷹)和鴞形(鴟鴞)類別分別約有32和13種,每個月都有猛禽正處繁殖季。要如何劃定猛禽分布區域和繁殖高峰期而避免老鼠藥對其造成影響,成為困難的工作。

終止用藥有困難

目前農委會滅鼠週的投藥地點以耕地為主,面積高達58萬3千公頃,而公共區域不多。農委會指出,根據統計,投藥後老鼠出現的密度會下降至與前一年相同,老鼠藥的確達到抑制數量的作用。

農委會強調,滅鼠藥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如果要停止使用,實務上有困難,民眾也會反彈,而且一旦不用,老鼠數量就會變多。

防檢局強調,雖然老鼠藥只是滅鼠的手段之一,使用老鼠籠也可以,但是老鼠籠使用得清洗,耗費人力,因此民眾多半選擇方便的滅鼠方式。防檢局表示「全國性的滅鼠工作若要因為保育猛禽而停止,至少猛禽研究會應該先給我們猛禽的棲息和繁殖的基礎資料,否則我們也很難規劃要怎麼改善。」

對於防檢局的回應,環保署毒管處長林建輝提醒,猛禽研究會只是民間團體,如果要研究這種全國性的議題,農委會應該提供經費支援,而中央進行研究和保育的單位,應該屬特生中心和林務局。

結論還有得喬

楊明淵也表示,數量只能下降至和去年數目一樣,可見投藥不一定有降低老鼠的成效,農委會至少應先了解老鼠藥對農損和滅鼠的成效,了解生物體內藥物殘留量的狀況,再思考有沒有用藥的必要性。

「我們建議至少先對休耕農地減少投藥。」楊明淵指出,也可以思考用天然藥劑,針對標的物種控制,不要影響到其他物種。防檢局則回應,投藥地點由地方政府決定,中央政府無法干涉。他們建議特生中心或林務局可以協助調查繁殖區域和時間,讓中央和地方作為參考。

林務局保育組野生動物保育科技士王守民表示,林務局研究猛禽已有一段時間,也有類似熱點分佈的地圖,這些研究成果可提供地方政府參考,究竟該如何減少老鼠藥對猛禽的影響,需要更多協商和溝通。

※ 本文轉載自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