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韌性專題】胡志明市的氣候調適計畫(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城市韌性專題】胡志明市的氣候調適計畫(下)

2011年07月26日
作者:林佳穎(本報特約記者)

胡志明市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中,其中一項為採用社區參與式的做法,優點在於這是完全針對居民面臨的實際風險、採用當地資源以及居民的能力發展出的策略與做法;但可能無法面對大型氣候災難發生。

2011年6月初於德國波昂召開的「城市韌性2011」大會中,胡志明市特別提出了他們作法,協助其規劃的德國專家也提供了研究成果與試驗計畫的細節;其規劃與做法不一定是典範,但卻是以開放態度接收各方建議、批評、修正而共同完成氣候挑戰。

以氣候變遷調適為主幹 - 胡志明市2025年主要都市計畫

目前胡志明市的都市主要計畫是從2010年開始實行。舊版都市主要計畫在1998年頒布實行,2007年進行深度檢討分析及初步研究,三年後定案由總理核准通過,即為目前實行中的版本。新版計畫最大的變革是以海平面以上兩米為界,把土地區分為兩大類來規劃。

胡志明市政府規劃與建築局所屬整體規劃管理處副處長 Ly Khanh Tam Thao ,在會中簡報了將氣候變遷調適原則納入2010年新版都市主要計畫的成果。都市主要計畫中,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呈現出的目前的土地狀態,如良好農業土壤區、人口稠密的都會區的分布位置,高於海平面2公尺以上區域大小、重疊或分散的狀態。區位定位為對內對外交通樞紐為城市發展目標計畫圖、未來綠空間發展計畫圖、生態廊道計畫圖、零碎土地群聚化發展計畫圖等。

高於海平面2公尺以上區域大小、重疊或分散的狀態(點圖放大)區位定位為對內對外交通樞紐為城市發展目標計畫圖(點圖放大)
未來綠空間發展計畫圖(點圖放大)生態廊道(Eco-belt)計畫圖(點圖放大)

地景規劃及設計協助 建構具有經濟及生態效益的景觀

當都市主要計畫轉型為以氣候變遷調適為中心原則之規劃模式的同時,城市建築、景觀規劃設計也順應氣候變遷調適原則做轉變,維持韌性城市發展方向的一致性。胡志明市政府規劃與建築局所屬之建築研究中心研究及培訓處處長 Tuan Anh Nguyen 在會中簡報因應氣候調適目標,地景規劃與設計協助建構具有經濟及生態效益功能的範例。

在韌性城市的地景規劃當中,首先定義開放空間的永續價值體系- 開放空間的規劃必須是同時考量永續發展所強調的生態、經濟及社會三種價值。胡志明市各開放空間裡重要鳥類棲息地、魚類棲息地、水體、綠帶(含都市農業)等,都被給定一個生態價值。重要習俗、文化活動會舉辦的特定開放空間,也給定一個社會價值。工廠、工業區、港口等空間則有經濟價值。依照各空間所在區位及使用機能現況給予適當評分,並模擬該空間符合永續發展最佳化的潛在效益為何,以做為政治決策的參考。目前已選定有六處不同典型空間進行先期研究當中。

氣候變遷下胡志明市脆弱性之評估

德國大學 Branden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ttbus環境規劃系資深研究員Dr. Harry Storch,從都市空間史發展的角度,以地理資訊系統為工具,分析了胡志明市的潛在風險,也就是氣候脆弱性。由於地形的因素,胡志明市都市區域在較高的開闊地建立發展起來。2000年之後經濟快速起飛,對土地的需求增加。在2009至2010年一年之間,胡志明市的工業區就成長10%。私有營造公司在地價便宜的易淹水地區不斷興建建築。短短十年間,都市急速地往原本就容易淹水的空地上蔓延,形成社會經濟越發展,水患風險與受災人口卻反而增加的情形。

Dr. Harry Storch指出,預估未來氣候風險的大小將取決於三大因素:海平面上升幅度、人口成長量、以及GDP。以GIS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結合都市發展和氣候變遷情境,可做為土地使用規劃系統性評估的有利工具。以胡志明市的土地使用計畫為例,GIS運算呈現出2010年的實際土地使用狀況圖、2010年新版土地使用計劃圖以及2010~2025年時土地使用計畫草圖。以氣候變遷淹水情境對照土地使用計畫可明顯發現在空間及時間上出現了不相符合的情形。他強調,都市化是造成未來淹水風險的主因。根據他的研究,胡志明市已制定的2025/30年之都市發展計劃對未來水患風險的影響比預測2100年時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大了十倍。都市發展計畫應考量氣候風險,搭配應用科學工具,盡早修正錯誤,以免讓都市越發展卻越脆弱。

氣候變遷調適中的社區參與

德國大學Branden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ttbus助理研究員Ulrike Schinkel,在會中簡報在胡志明市社區層級學習調適氣候變遷的試驗案例。Ulrike Schinkel強調在社區層級必須採取低科技的方式,讓脆弱社區中的每個人,能建立起調適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包括從源頭除去脆弱性形成的原因,並降低災難風險。外部團體及利益相關者則在過程當中提供後援協助。

這項計畫首先公布氣候脆弱區域,從脆弱區中挑選出里以下的鄰為單位的高風險社區。合作的相關單位包括里長辦公室- 協助推動居民參與,提供會議室及使用設備,負責向更高層政府單位尋求連結或資源;Megacity 專案研究員- 提供居民都市尺度的淹水情境資料,以及協助居民建立氣候風險意識的教材;Enda Vietnam (非政府組織)- 在工作坊中扮演審核者角色,喚起居民關注,提供技術上的協助。而被選定的鄰的居民則掌控整個社區參與過程,掌握決策權,負責事前評估、執行、監測與評估執行成效。

計畫執行的第一步先從氣候變遷教育開始。居民先參與課程了解氣候變遷的形成及衝擊為何,碳足跡原因及計算,低科技的調適措施有那些等必要基本知識。

第二步是參與式的氣候風險評估。居民共同評估熱浪、漲潮淹水、暴雨等氣候衝擊,對社區那些脆弱區域首先造成災害,那些季節是高危險時節,對於這些災害可以有那些的(緊急)處理方式。例如淹水會造成財物損失,損害房屋,那麼降低這項損害的方法是清理排水道。淹水造成道路及住家髒亂四處垃圾,那麼降低這項損害的方法是良好的廢棄物管理並維持環境整潔。

第三步驟是共同擬定行動計畫:在淹水即將發生或發生時,可以有那些簡單的自救行動。例如住家前立起擋水閘門、暫時或永久性的鋪高一樓地面、加強屋頂對暴雨衝擊的承受度、安裝或建造雨水儲存池或雨水塔、指派專人留意氣象報導通報居民等。又例如降低熱浪災害,簡單的自救行動如種植盆栽、種爬牆植物、盡量保留現有樹木、加強室內通風、加裝遮蔭屋頂、增加地表透水性、淺色屋頂或外牆以反射太陽輻射熱等等。第四步驟是執行行動計畫,第五步驟是具體監測跟評估成效。

Ulrike Schinkel強調在社區層級必須採取低科技( low-tech)的方式,讓脆弱社區中的每個人能建立起調適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
Ulrike Schinkel強調在社區層級必須採取低科技( low-tech)的方式,讓脆弱社區中的每個人能建立起調適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

Ulrike Schinkel指出,社區參與式的做法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優點在於這是完全針對居民面臨的實際風險、採用當地資源以及居民的能力發展出的策略與做法;風險評估是根據實際經驗所做出的,而不光只是推測;以社區活動為模式,提供了居民建立風險意識與培養氣候能力良好的討論與學習環境;居民學得的經驗與知識會在社區網絡中口傳學習。然而社區參與式的限制在於,這些策略與做法僅只能因應小規模的氣候災難,可運用的資源也相當有限;當大型氣候災難發生時,社區層級的做法完全無效;社區層級小規模的氣候行動無法取代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等高層級的行動。她強調,氣候行動下一步的挑戰是要將在地的氣候調適能力與由上而下的規劃政策整合在一起。(2/2,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