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種秈稻 甲仙農田活過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有機種秈稻 甲仙農田活過來

2011年08月12日
摘錄自2011年8月12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莫拉克風災後,甲仙地區農田幾乎荒廢,甲仙愛鄉協會向農民租地嘗試發展有機農業,沒料到原本不被看好的有機耕作,卻種出好品質的「秈稻」,為農民開闢一條新路,當地農民紛紛重返農田。

因生產成本高,淪為生產弱勢,加上休耕政策與人口外流,甲仙地區農田幾乎荒廢,甲仙愛鄉協會成員關注到這一點,4年前透過旗美社區大學「向農村學習」課程,研究有機農業,把技術帶回成立「蔓花生家族」,盼讓農民再回到田裡。

甲仙愛鄉協會成員曾麗雲說,既然農民不種田,他們就租來嘗試耕種有機稻米,不料前兩年遇上颱風,全都沒了,一群沒經驗的人還把田地種到長滿雜草,甚至被農民看笑話。

他們沒有因此就放棄,申請八八臨工專職種稻,經過一番努力,與社區的甲仙國小、寶隆國小和小林國小學生結合教學,一塊七分半土地的稻米順利收成,還很快就賣光,原本放棄不種稻的農民開始把土地要回去自己種。

甲仙愛鄉協會把甲仙米命名為「秈稻」,一次因緣際會,甲仙形象商圈促進會總幹事陳誌誠把秈稻帶出去,被市府環保局人員相中,將秈稻結合農曆七月「以功代金」推廣給民眾,意外為甲仙農民開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