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公民記者生力軍 相信「個人就是改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境公民記者生力軍 相信「個人就是改變!」

2011年09月03日
本報2011年9月3日新北訊,莫聞報導

編採營學員於課程結束後,致贈講師鄭國威感謝狀。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環境新聞編採培訓營,今天展開為期兩天的活動,近60位從四年級到八年級、跨越不同世代的公民記者生力軍,聽取保育學者、部落客、線上記者從各個角度,分享如何成為公民記者的觀念與做法。擔任營隊講師的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鄭國威表示,「個人就是改變」,「社會改變一直都是很少很少的那三五個人開始發動的,就看你願不願意成為那其中之一!」

農村武裝青年「你咁有看見白海豚,游過西海岸的海邊,你咁有看見白海豚,聽說伊嘛叫做媽祖魚,游在台灣的海邊,親像媽祖咧保庇…」以歌謠聲援台灣各地環境與農民運動的「農村武裝青年」今天也現身營隊,以〈白海豚之歌〉等歌曲,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始業式。樂團主唱江育達用他以歌聲幫土地寫紀錄的行動,期勉學員親近土地、關心環境。

「保森大地‧環境新聞編採營」於新北市淡水區展開,指導單位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很高興看到許多人關心台灣的山林保育,也希望公民記者可以多關注台灣木材自給率過低,消耗他國森林資源的問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董景生分享國內外保育趨勢之餘,也分享自身投入民族植物研究的場域後,看到部落耆老憂心傳統知識無法傳承的苦惱,才進而著書出版,並爭取國家出版獎榮譽,讓研究成果更有傳遞給社會大眾。

書寫,也是一個爭奪公共議題詮釋權的過程。部落客鄭國威以google搜尋自己名字的經驗說明,過去網路上搜尋自己的名字,首先出現都是其他同名同姓的陌生人,但他努力針對樂生療養院古蹟保存、綠黨選舉、三聚氰胺、流浪動物等問題長期而持續書寫後,自己的網路身分與議題傳遞網絡在過程中自然累積,現在,搜尋「鄭國威」三個字,優先出現的已經是自己關心的公共議題。

中國時報記者黃奕瀠分享新聞報導經驗時,除了傳授新聞傳播觀念與採訪技巧,也表示公民記者並不是要做到主流媒體記者所有的功能,而是要「好好的做自己、保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用心觀察、體會身旁有意義的東西。

「保森大地‧環境新聞編採營」課程設計以森林為核心,進而延伸至土地、海洋、水、空氣等相關環境議題,課程中也設計模擬記者會、人物專訪實戰,由學員實際採訪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雙和護樹聯盟志工潘翰疆、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豐豪、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祕書長李俊彥等人,記錄他們以實際行動保護都市老樹或全球森林的事蹟。

活動第二天(4日)的課程亦安排延伸課程,包括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傳授用新聞照片說故事,社運人士何宗勳講授透過標題與導言設計、衝高新聞閱聽人數的創意思考。研習學員也將發表實作採訪作品,與課程講師、同儕切磋討論,藉此培養其以公民記者的角色出發,保護森林、海洋與濕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