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紅螢的幼態持續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三葉蟲紅螢的幼態持續

2011年09月18日
作者:楊家旺

蘇東坡的「老夫聊發少年狂」,是一種行為上的年輕;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說的:「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則是心理上的年輕;照片裏這隻「幼態持續現象」的三葉蟲紅螢(Duliticola sp.),祂的年輕,是一種生理上的年輕。

三葉蟲紅螢,在英文俗稱上,我見過Trilobite beetle,中文直譯是「三葉蟲甲蟲」;我還見過另一種英文俗稱Trilobite larva,強調其外觀像三葉蟲且幼態持續的現象;還有一種結合兩者的英文稱呼Trilobite larva beetle,把三葉蟲、幼態持續和甲蟲的特性全綜合在一塊的稱呼。由於這種甲蟲屬於紅螢科(Family Lycidae)昆蟲,因此我直接在本文稱祂為三葉蟲紅螢好了。

徐仁修的《赤道無風》,講述的是他在婆羅洲(Borneo)雨林的探險,這本書在進入文字講述前,有將近六十頁關於人文與自然生態的精彩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便是三葉蟲紅螢,當然,如果你想要更快看見這本書上出現的三葉蟲紅螢,很簡單,不需翻開書,只要看看封底,馬上就有一隻趴在那裏。

黃一峰在「謹以這本書向給予我指導的--荒野自然生態攝影家 徐仁修先生 致敬」的《雨林野瘋狂」裏頭,也介紹了三葉蟲紅螢。這是一種在婆羅洲的神山(Mount Kinabalu)不難見到的昆蟲。黃一峰寫道:「當地人稱為三葉蟲的蟲子,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長得像史前三葉蟲的昆蟲,是三葉蟲型的紅螢科昆蟲……如果不是昆蟲攝影家楊維晟提醒我觀察前三個突出體節,以及和身體不成比例的小小頭部,我可能還會一直以為牠是某種馬陸。

楊維晟在《甲蟲放大鏡》一書,介紹的幾乎都是台灣產的甲蟲,但他仍花小小篇幅提到他在婆羅洲與法國普羅旺斯拍到的一些甲蟲。婆羅洲的甲蟲照片,收錄八張(種),其中也包含了三葉蟲紅螢,附圖的文字說明,楊維晟寫道:「紅螢雌蟲又稱為三葉蟲型甲蟲,怪異的長相簡直和古老的三葉蟲一模一樣。」

其實三葉蟲紅螢的似三葉蟲外觀,並非雌雄成蟲都是如此,這是雌蟲成熟不同於雄蟲的外觀,一種幼態持續的外觀。也就是說三葉蟲紅螢的雌雄蟲在幼蟲時期大約就是長這副模樣,沒有翅膀,以及長形身體。但羽化後的雄蟲,如我們在台灣常見的紅螢成蟲,有翅鞘,非常甲蟲的樣子,體長往往不到一公分。而三葉蟲紅螢的雌蟲成熟後,就像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的,明顯的前胸、中胸、後胸,以及不明顯的小小頭部,三節胸部下分別各具一對步足,標準的昆蟲,擁有六隻腳的特徵。在體型方面,三葉蟲紅螢的雌蟲遠遠大於雄蟲,身體約有五公分長。

2011年07月02~10日的婆羅洲之旅,於第二晚的夜觀,台南的微風伙伴在枯葉堆裏發現了幾乎不可能被發現的另一種像枯葉的三葉蟲紅螢(Duliticola hoiseni)。我們於這一趟婆羅洲雨林之旅裏,一共發現了三隻這種三葉蟲紅螢。這種三葉蟲紅螢在外觀上不同於神山發現的那種紅色三葉蟲紅螢。這種三葉蟲紅螢身體的前半段,擁有扁平而寬大的前胸、中胸和後胸,身體後半段的腹部,則像一截截的魚骨頭(如下圖1)。圖2可見扁平的三截胸部背板。圖3是祂的腹面,三對足分別對應三截胸部。圖4裏,祂小小的頭部從前胸背板下緣的前端伸出來。

三葉蟲紅螢的食性,據說,還不那麼明確被了解。有研究資料提到腐木的汁液和真菌是已被觀察到的食物。換言之,祂們的食性有可能更廣泛,也可能並不那麼多種,想要有更肯定的答案,必須擁有更多實驗研究和觀察記錄才行。

至於三葉蟲紅螢的「幼態持續現象」,在一些螢火蟲身上也看得到。2011年05月,許多媒體相繼報導了特生中心在馬祖列島的生物資源調查裏,確認了兩種原以為是「大場雌光螢」的螢火蟲。一種是「北竿雌光螢(Rhagophthalmus beigansis )」、另一是「東莒黃緣雌光螢(Rhagophthalmus giallolateralus )」,這兩種雌光螢科的螢火蟲,和三葉蟲紅螢一樣,雌成蟲具有幼態持續現象。兩種雌光螢的雌成蟲會發光,雄成蟲不會發光。無翅膀只能爬行的雌成蟲,在交配時期,高舉發光的尾部,吸引不會發光、但具備飛行能力的雄蟲前來交配。

我不禁想,一個成年人對昆蟲觀察的持續不斷,會不會也是一種幼年時期和昆蟲接觸經驗的「幼態持續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