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兩岸永續契機 近百環境工作者齊聚一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探討兩岸永續契機 近百環境工作者齊聚一堂

2011年09月29日
本報2011年9月29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兩岸民間環境工作者今日上午齊聚一堂,出席一場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指導的「兩岸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綠色契機」研討會。與會者針對綠色產業、環境教育等課題,熱烈交換意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兩岸環境NGO交流活動現今已邁入第六年,中國環境工作者申請來台極為不易,有此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實屬難得。

在「綠產業創造商機:綠色產業的生產與消費」探討子題中,安徽省蕪湖生態中心項目主任田倩分享說,該中心已成立3年,現階段以關注垃圾問題為主,並關注造紙企業、垃圾焚燒場的污染排放。

 

田倩說,安徽省的造紙廠雖有經過有政府整頓,但違法排污的狀況仍持續存在,需要公眾積極監督。在垃圾焚化爐方面,因為中國國內沒有垃圾分類的體制,進焚化爐的都是混合垃圾,形成嚴重的戴奧辛(中國稱二惡英,Dioxin)。目前中國在垃圾焚燒場數量、分布和運行狀況方面,均沒有空開的資訊,民眾只能從媒體零星的報導獲知相關訊息,而未來中國還要投資800億人民幣廣建垃圾焚燒場,若缺乏監督,排污狀況實令人憂心。

因此,該中心成立「生活垃圾焚燒信息平台」(http://www.waste-cwin.org/),加強資訊透明化,希望藉此進一步監督企業達到清潔焚燒的。

他表示,蕪湖生態中心目前仍處於發現問題的階段,和企業的關係以對抗居多,期待未來能從對抗走向合作,解決問題的目標。

前公視董事長、長期堆動企業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台北科技大學教授陳春山表示,環保人士在環境現場的工作非常辛苦,需要無比的勇氣與意志力。而環境工作者的付出,無非是希望企業能負起責任,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不能破壞環境。對此,他分享「CSR + NGO = solution」供各界參考。他說,NGO的努力、加上願意負責任的企業,即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陳春山表示,現今大企業已「不敢挑戰環境問題」,或許實踐上不能做到全面,但至少已能從內心認同,這是過去十年來很大的轉變。他指出,國際間有許多投資基金會如挪威退休基金、加拿大退休基金與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開始援引社會責任投資(SRI)原則,根據企業CSR表現來決定投資與否,民間可以將企業污染資訊揭露給此類投資機構,形成投資壓力。

在「綠主張展望未來:環境教育從學校作起」子題研討中,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表示,2010年通過、2011年6月5日生效的《環境教育法》,算是台灣的一大步。

 

《環境教育法》可說是促進永續發展的根本大法,代表社會已經轉型到另一個典範。原本的社會以發展為導向,將環境視為限制條件與絆腳石,現今則以環境典範為導向,一切行為以永續為導向。

目前,台灣的環境教育因為立法的建展,可說是形勢大好,但也面臨很多挑戰。例如許多原本純玩樂的場所,也思考要成為環境教育機構,納入環境教育成分以吸引更多客源,這可以說是好事,但審核機制嚴格執行就很重要。他建議環境教育的操作除了科學知識與宣導外,還需要有適當的策略來實行。策略不當,就好像「茶壺煮水餃、有貨倒不出」。

總部設於北京的中國大型環保機構「自然之友」,其環境研究所課程設計師張冬青分享,中國法令訂有《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強調貼近身活實踐、親身體驗;並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剛要(2011-2015年)》,倡導全民參與。

然而,法制有了,具體實踐並不完美、學校教育仍存在不足,包括多以室內課或校內課為主、內容較偏重知識理論、形式偏重語言聽講。而民間團體舉辦的教育活動,則可截長補短,彌補學校教育不足。珍古道爾環境文化交流中心「根與芽辦公室」康耘也分享到,該機構有針對民間環境教育的成果實施問卷調查與分析,整體來說,已可以看出民間機構的實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