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四本蜘蛛圖鑑攤開擺在床上。陳世煌《台灣常見蜘蛛圖鑑》(以下簡稱《煌》)、李文貴《蜘蛛》(以下簡稱《貴》)、陳仁杰《台灣蜘蛛觀察入門》(以下簡稱《杰》)、新海榮一《日本的蜘蛛》(以下簡稱《榮》)。我正是依上列順序先後購買這四本蜘蛛圖鑑的。
古氏棘蛛(Gasteracantha kuhli),請翻到《煌》188頁、《貴》70頁、《杰》222頁、《榮》228頁。《煌》說:「體色多變異」、「黑白二色為古氏棘蛛最常見的體色」。檢視我所拍過的古氏棘蛛,皆為黑白二色,一隻除外,即附圖的黑黃二色。《貴》除了收錄黑白二色外,另有一隻深褐白斑紋。《榮》最棒的是附有雄蛛照片,雄蛛體型只有雌蛛1/2,甚至不到。
乳頭棘蛛(Thelacantha brevispina),請翻到《煌》192頁、《貴》68頁、《杰》221頁、《榮》227頁。《TaiBNET台灣物種名錄》網站裏有兩種不同學名的蜘蛛,其中文名稱皆為乳頭棘蛛,一個是Thelacantha brevispina,另一是Gasteracantha cancriformis。《煌》、《貴》、《杰》三書的學名是 Thelacantha brevispina,《杰》的學名是Gasteracantha mammosa。
乳頭棘蛛的體色變異非常大,《煌》和《杰》收錄的一種,和我拍到的左上圖相近,是我在台灣拍到的乳頭棘蛛裏最常見的體色。《貴》收錄兩種不同體色,一種與我左下圖類似,另一種體色全黑。《榮》則收錄三種不同體色。《煌》說「有的個體在腹部兩側為對稱之大白斑」,我想,說的是我右上圖的那一種。《貴》和《榮》皆有雄蛛照片,雄蛛體型只有雌蛛約1/3。
梭德氏棘蛛(Gasteracantha sauteri),請翻開《煌》190頁,《杰》222頁。《煌》說「數量上較乳頭棘蛛和古氏棘蛛少」。梭德氏棘蛛黃背紅刺,配色鮮豔,為台灣三種棘蛛裏最豔麗。
《杰》提到棘蛛的英文名為Spiny spider,spiny是「尖刺狀的」意思,符合棘蛛造型裏那三對尖刺狀的構造。Stephen Dalton的《Spiders:the ultimate predators》提供了另兩個棘蛛的英文名,Spiny-backed orb weaver和Crab-like spiny orb weaver。一個強調了祂棘刺與織圓網的特性,另一除了棘刺與圓網特性外,還強調祂長得像螃蟹的外型。不過,我們卻不能因此而稱祂們為蟹蛛(Crab spider),蟹蛛科(Thomisidae)是另一類蜘蛛,可參閱《杰》141頁。
2008年08月28日,一天內,我在婆羅洲(Borneo)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裏拍到了三種棘蛛。第一種,就其外型,加上多變的體色判斷,我想祂應該也是一隻乳頭棘蛛吧。左下角那隻螃蟹狀的棘蛛,上網搜尋,只找到了屬,無法確定種。右下角那一隻則是許多到熱帶雨林的人,極端渴望(我也曾經如此)能拍攝到的長角棘蛛Long-horned spider(Gasteracantha arcuata)。
2011年07月05日,我在婆羅洲拍到了另外兩種棘蛛。兩種的顏色與紋路非常相似,我至今仍懷疑,也許祂們是同一種,只不過是成蛛與若蛛的區別。gasteracantha hasselti這種棘蛛的第二對棘刺基部,明顯膨大,像顆黑色圓球。第一對棘刺基部向腹背延伸,有一小區塊的黑斑,這個特徵也見於另一種。這也就是為何我會懷疑祂們倆會不會其實是同一種的原因了。
許多蜘蛛的腹部軟而富彈性,棘蛛卻不然,祂們的腹部特化成堅硬的質感,並進一步產生具有物理性防禦功能的尖刺。祂們的外形,有人說像螃蟹,有人說像鑽石,有人說像飛碟(梭德式棘蛛就蠻像的)。古氏棘蛛和乳頭棘蛛背上的紋路則像面具,紋路多變的面具。再看一眼這些棘蛛,造型古怪而美妙的蜘蛛。然後,我將床上攤開的四本蜘蛛圖鑑合上,疊成一塔,不高,抱在手上感覺很有份量,送回架上後,奇怪,重量還在,但壓在心上倒是覺得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