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人最近熱論的一個話題就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殘障奧運會的門票應該給誰,不應該給誰。我不想參與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我對運動員們並不感冒。但是作為一個對大多數體育運動都不感興趣的人,我竟然發現自己已身不由己地陷入到體育世界裡了。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我瞭解到體育產業和永續發展理念正在日益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7年前,我就見過大衛•斯塔布斯——現倫敦奧組委(LOCOG)永續事務負責人。當時我在他的位於金絲雀碼頭高級辦公大樓第15層的辦公室採訪他,詢問他們為2012年奧運會所提出的一系列有關永續發展的方案。幾個星期前,我又有機會續訪他,這次的採訪對象還包括他的同事、永續事務夥伴經理費莉希蒂•哈奈特。他們帶著我在奧運會場周邊進行了參觀,指出了主要挑戰和解決之道。
我向斯塔布斯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迄今的進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當初的設想?他回答說:「在倫敦申奧成功之後,國際奧會的環境顧問就對我們說,只要我們能兌現一半的承諾,就比之前的歷屆奧運會都做得好了。這麼說的話,如今我們已經遠遠超越了這個目標。舉一個例子:一個早在幾年前離開專案的人在參觀奧林匹克公園的時候說:『這看起來跟最初的藍圖簡直完全一樣嘛。』」
我問他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什麼意外。「沒有意外,只有欣喜,」斯塔布斯說,「這也是我們改變人們對永續方式成本更高觀念的途徑,我們發現只要你有明確的需求,市場就會做出反應。因此我們與那些非常認真於永續性的供應商們達成了很好的交易,我們的立場也大大提高了商業贊助商們對永續性的興趣。這意味著一個有效的永續性方式可以創造效率、降低成本並帶來額外的收入。」
我又問他,有什麼事是他希望一開始就知道的?他坦白地說:「如果當初投標的時候我們知道碳足跡研究最終是什麼結果就好了,那樣我們就會做出截然不同的碳和能源承諾。由於現場可再生能源發電比最初的目標要少(當初的承諾是占全部能源的20%,現在只有9%),我們遭到了好多不動腦筋的批評。如果當初我們能制定一個全面的方案,而不是各種具體目標來避免碳排放,那就好了。
「我們確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與『一切照舊下的碳足跡』相比,最優化的設計、材料的選擇以及採購策略顯著減少了可見碳排放。最終的結果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碳排放目標要低得多的低碳奧運會。」
奧運會會址曾是一個污染嚴重的地方,我對如何處理場地和土壤非常感興趣。我看到的統計數字實在令人驚異: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土壤清洗工作,有將近200 萬噸受污染的土壤得到清潔,並重新在奧林匹克公園建設中使用。在奧運場館的建設中,共有約100萬立方公尺遭石油、汽油、瀝青、氰化物、砷和鉛污染的土壤,這些土壤在6所「土壤醫院」裡成功地清洗。
我又問他,其他永續性發展推廣人士可以從你們這裡學到哪些經驗?他說:「只有將永續性理念滲透到所有部門當中,才能產生實效。不能只是單純地依靠專家隊伍來制定各自為政的政策和空洞浮誇的報告。在大型工程中,你必須通過兩條特定的途徑集中下功夫:第一個是採購,你應該在買什麼和怎樣買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權威;第二個是工作培訓,如果你能夠在就職和培訓部分打上永續發展的強烈烙印,就能讓它流進整個組織的肌理。」
我們在工地周圍參觀的時候,到處都能看到寫著「零危害」的大標語,菲麗希蒂解釋說曾經有很多家供應商拒絕接受倫敦奧組委的規範。比如,明明告訴他們目標是零廢料,但有人就會理直氣壯地說他們只不過出了4車廢料而已,對此,我們唯一的回答就是不客氣地說:「你若聽不懂什麼叫做零廢料目標,就別在這裡幹!」
倫敦奧運會的龐大規模亦對其供應鏈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我們要對付的都是一些『天文數字』」, 費莉希蒂說,「用餐供應量是1400萬份,電視觀眾數量是4億人,門票銷售量是1000萬張。與這些數字對應的是極富挑戰性的目標,比如我們要實現100%的公共運輸、自行車和步行移動、零廢料填埋、餐飲供應來源符合永續標準。」
接著我又向費莉希蒂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有什麼事是她希望一開始就知道的?她說:「假如有一個水晶球能告訴我,在某個方面做出改變就能激發出最大的影響力,我會集中關注它。可是水晶球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的確從溫哥華奧運會和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奧組委那裡學到了很多,也願意和2016年裡約奧組委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此同時,我還在繼續追尋各種能夠引發變化的機會,希望其中的一個能夠成為我們尋覓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最後,我請她舉些例子說明企業對倫敦奧組委各種規範的反應。她以獲得了倫敦奧運會食品特許權的麥當勞為例,說:「他們已經通過『開放農場』計畫提高了自身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度,並且簽署了我們所有的永續政策,這意味著他們會改變餐廳中多年來衍用的食品包裝和處理廢棄物的一貫做法。麥當勞最近還承諾保證在2012年之前實現英國所有餐廳的制服都採用再生材料製作。」
最後,總結一下我參觀倫敦奧林匹克公園之後的體會:第一,目標要遠大。第二,不要認為永續性總會減少盈利 。第三,用市場壓力去影響你的供應鏈。第四,別把拒絕當回事。還有,最後也可能是最關鍵的一點:雇用最好最對的人來推動這個進程。
相關連結: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9月2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