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新任總統吳登盛(Tein Sein)宣布反對興建中國在緬甸境內最大的投資案──密松大型水壩開發案,其宣示遠超乎於緬甸在地社群與環保人士的預期,可說是極不尋常。
吳登盛的決策具有深遠的意涵,他成功地讓中國在全球各地大舉興建水壩的可議行為,引起世人關注。
總部位於美國的環境遊說組織「國際河網」(International Rivers)負責監督中國開發行為的孟主任(Grace Mang)說道,「許多中國在海外興建水壩的計畫,都沒有參考國際間的環境與社會標準。資訊與數據因為缺乏透明度而難以取得。」
中國在海外興建水壩的行為已經造成關注,因為中國鼓勵國營企業開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河川,以建造水壩。
孟主任提到,「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能源與工程公司為了維持他們的獲利,不斷往海外市場擴張。中國公司也受益於中國政府的『出走』政策,在該政策下,中國政府積極地提倡跟強制他們的企業往海外尋求商機。」
因此,中國的國際投資代表作密密麻麻塞滿了遍佈68個國家的251座水壩,讓中國穩坐全球「壩主」地位。孟主任在談到中國的水壩投資案時說道,「水壩興建的規模史無前例,中國為興建水壩釋出的貸款已遠超於世界銀行。」超過90%的水壩投資案都在如蘇丹、衣索比亞、柬埔寨,以及緬甸等發展中國家進行。
但是中國在緬甸境內最大的投資案之一是位於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的一個超大型水壩,這個「巨無壩」讓亞洲巨人中國冒著暴露在無視於盟友長期受到政治壓迫的危險之下。
在總統吳登盛9月30日向國會宣布的新訊息後,這個受到軍事獨裁統治將近50年的國家學到了新的一課。準民選政府的首長希望停建密松(Myitsone dam)水電大壩,因為「此舉有違民意。」
該水壩耗資36億美元,預計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China Power Investment, CPI)出資在緬甸北部的伊洛瓦底江興建,原先估計將產生600萬千瓦電力,大部份的電力將傳輸到中國,以滿足中國的電力需求。水庫預計將會吞沒766平方公里的森林地,相當於新加坡的大小,並且將迫使少數民族喀欽族(Kachin)遷離1萬2千人。
發行《緬甸經濟觀察》(Burma Economic Watch)的澳洲學者圖內爾(Sean Turnell)表示,「停建密松大壩的決定將震驚中國,他們早就習慣緬甸順從於中國。」《緬甸經濟觀察》是一份定期發行的線上評論,內容主要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趨勢分析。
許多中國在緬甸的投資案並無助於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圖內爾告訴IPS,「不只於此,這些投資案只是為了滿足中國的利益而已。所有的道路、橋梁、鐵路之類的建設都是為了讓中國買主更有效率地從緬甸榨取更多的資源。」
新書《中國與印度相遇:緬甸及亞洲的新十字路口》(Where China Meets India – Burma and the New Crossroads of Asia)的作者,同時也是緬甸歷史學者的吳丹敏(Thant Myint-U)補充道,「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一記警鐘,藉機告訴他們,為了他們著想,在緬甸經營生意的方式應該有所不同。老實說,中國公司在緬甸的行為跟其他國家的公司並沒有甚麼不同。」
他在訪談中說道,「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緬甸方面,因為緬甸缺乏法規的落實推動來保護環境與當地的人民利益。」
這樣的環境讓緬甸的中國投資量在去年創下了新高,投資額高達81.7億美元,大部分集中在水力發電、石油與天然氣產業。自1988年來緬甸的海外投資總金額共計200億美元,中資約占123.2億美元。
另外六個「巨無壩」也是由中國的國營企業CPI所規劃興建。這些水壩跟石油、天然氣將會供給中國電力,估計每年約會有1200萬立方公尺的緬甸天然氣以及2200萬噸的中東原油經由2800公里長的管線運送至中國。
緬甸對中國的依賴在過去20年日益加深,在此同時,由歐盟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將矛頭指向剛成立六個月的新政府之前的緬甸軍方政權。
這些政權因為在人權方面惡名昭彰的記錄,受到經濟制裁以及國際間指責。
緬甸人對中國經濟高壓手段的反應與非洲一些地區反中國的憤怒聲浪相同,這些地區受到中國國營企業以大肆開著推土機破壞開發的方式進駐,而且這些開發商在意跟當地政府簽訂合約遠對當地居民與社區影響的程度。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美國緬甸運動(U.S. Campaign for Burma)主任丁敖(Aung Din)表示,「現在緬甸對中國的憎惡極為強烈,並且將中國視為殖民者以及剝削緬甸天然資源的機會主義者。在緬甸沒有人喜歡中國在其境內的擴張,這些擴張迫使人民遷離他們的家園,害得人們失去他們從祖先繼承下來的一切遺產及財產。」
這些對中國的憤怒遍及所有方面的投資,密特順大壩是在2006年合約簽訂後引發的導火線,甚至導致了在大壩興建地點工作的中國人員受到攻擊。
為居住在大壩興建地點的少數民族喀欽族編輯新聞的拉派(Naw Din Lahpai)說道,「中國不想聽到興建大壩的社會成本與環境成本,他們只想著要跟緬甸政府簽下協議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