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我在惡水環伺的曼谷市區最古老的朱拉隆功大學參與國際會議,這個由總部設在台灣中研院的「太平洋鄰里協會」所主辦的會議,本年度會議主題對照最近遭逢百年大水肆虐的泰國是再適時不過了:經營全球變遷。
東南亞國家每年都有季節性降雨,水患可說是司空見慣。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各種極端氣候與極端降雨便更容易產生;台灣近幾年來的雨災部分也是此全球趨勢的結果。當然,任何當代的水患都不可能是「純天災」,而必然是夾雜著各種人為的因素在其中。
當地一家媒體便指出造成嚴重水患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政府許多建設與工程破壞原本應保留與保護的適當排水系統,包括:道路與社區的興建,以及工業區的用地選擇等。畢竟,泰國西半部的主要地形為北、西、東均為山地,因此每年降落於北部的季節性豪雨只能往南部流動,而南部則是近幾十年快速發展的曼谷及其周遭主要工業區的所在地,這些人為設施必定會阻礙大水宣洩的,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時代。
此次的百年水患也另外掀起了一場曼谷與非曼谷居民之間的矛盾。社會學在分析國家發展不均衡問題時,指出了「都市偏好」(urban bias)的現象,亦即都市往往享受各種高比例的建設經費以及醫療與社會服務設施,而這個現象在各國的首都更是如此,我們可以說這是種「首都偏好」(capital bias)效應。在全球風險社會的時代,首都偏好效應也還包括盡可能將風險與災難隔絕在首都之外,此次的水患將此效應展露得淋漓盡致。
泰國的水患其實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除了已經造成3百多人死亡之外,農田淹沒、居民被迫疏散、窩居在高架路上或高樓層房舍者更是不計其數。但是直到大水開始淹沒了曼谷郊區的工業區並逼近曼谷,泰國政府才致力於解決此水患,國際媒體也才開始正視此問題。然而即使曼谷的報紙以及新聞不斷地報導水患危機,曼谷市中心的購物/娛樂商場仍擠滿了購物與遊樂人潮,絲毫不受這個全國性危機的影響。為何如此呢?主要原因就在於政府用大量的沙包在曼谷北邊40公里左右處築起了長長幾道防洪提,為的就是要保護曼谷不被大水侵擾。
然而,當北邊的水被曼谷的沙包檔下時,這些水只能繼續留在非曼谷人居住的原地,或往曼谷的東西兩側淹沒;於是這些看著曼谷人還好整以暇地逛街購物的「非曼谷人」不爽了。報紙的意見欄與社論一再出現如下標題內容:「曼谷人應分擔重擔」、「該是輪到曼谷人受苦的時候了」、「現在是曼谷人盡他們義務的時候了」。一幅漫畫更是道盡鄉下農民不滿的情緒:一位在高高沙包環繞內的體面人士對著沙包外全身泡著水的農人說:「我的游泳池與按摩池都安好,謝謝你的關心。」農人則沒好氣的說:「你可以開始將它們改成稻田了,因為很快的你得要種自己的稻子,這都多虧政府的『先淹農人』政策。」
大概是感受到曼谷外圍民怨的加深,泰國政府終於在上週四開始「很大方」地開放大曼谷地區的運河水道讓北方大水宣洩,不過還附帶保證不會造成曼谷市區內的淹水。然而過去幾天證實這樣做還不夠,政府也終於準備好要讓大曼谷市區成為北方惡水宣洩的通道了。
作為全泰國的政治與經濟核心,曼谷的重要性當然無須否認。但是當北方飽受淹水之苦已久,政府還延續大水遇到首都就轉彎的「首都偏好」措施而讓首都以外民眾繼續承受淹水災難,這對於餵養泰國乃至全球眾生的鄉下農民而言,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