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關於本能的理論〉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關於本能的理論〉

2011年11月13日
作者:楊家旺

2007.02.08 攝於里龍山

親愛的兒子:

看完第二冊第四章,有些想法要分享給你。法伯和達爾文幾乎可說生活在同一時代,法伯在寫《昆蟲記》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已經發表了,演化論成了廣為人知,同時極具爭議的理論。法伯從昆蟲的觀察裏,覺得演化在解釋昆蟲本能時,似乎不適用。

法伯說演化論可能會這麼解釋一隻狩獵蜂如何螫刺一隻毛毛蟲:非常遙遠的過去,有一隻砂泥蜂偶然螫刺到毛毛蟲的神經中樞,使毛毛蟲癱瘓,這對幼蟲來說不只提供了新鮮食物,也讓幼蟲在進食時沒有危險。於是這個能力遺傳給了下一代。母親的這項遺傳並不那麼準確,也就是說後代子孫所得到的螫刺能力不同,有的笨拙,有的靈巧,於是產生了生存競爭,弱者淘汰,勝者繁盛,代代傳衍選汰後,此能力變得愈來愈精準,變成砂泥蜂今日如我們所見的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法伯並不相信演化真的可以造就如此高明的螫刺能力。法伯以數學解釋其機率幾乎為零的可能。他說蜂針可在毛毛蟲身上螫刺的部位有幾百個,而正好要刺中九個神經節的機率有多麼困難。親愛的兒子,我們只要想一想台灣的大樂透頭獎中獎可能性有多困難,再去對應更困難的蜂螫準確有多困難就行了。大樂透必須從幾十個號碼裏準確命中六個號碼,這都那麼困難,一隻砂泥蜂要從幾百個螫點準確命中九個螫點(不可多刺也不可少刺)將有多麼困難,多麼不可能呢?況且,這樣低的命中機率還必須代代都命中才能變成遺傳的本能,但這就好像每期都中大樂透一樣的天方夜譚,這可能嗎?

因此,法伯覺得昆蟲的本能不太可能是演化而來。我們從化石的出土,大概已經相信生物之間的關係是演化而來,但那是外觀上的演化,本能呢?這種無形的東西根本沒有化石證據,而且從法伯的觀察和分析裏,更加不可能是演化而來,那麼怎解釋本能的起源呢?

法伯認為昆蟲的這項本能必須一開始就是完善的,不可能還有修正或試誤的機會。就像嬰兒一出生就知道要喝奶一樣,是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教導,也不可能經由演化而來。

兒子,你覺得呢?法伯說的有沒有道理。即使是今日,我們在看待某一些演化而來的例子,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但是看待本能時,如何以演化論來解釋,還是說本能確實和演化無關?比如說人類找到了魚變蜥蜴的中間物種,也找到了蜥蜴變鳥的中間物種。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和其他靈長的外觀上諸多相似,且人類DNA和黑猩猩是那麼相近,超過95%以上的相同。我們也幾乎可以理解一些擬態和偽裝的演化過程,一隻昆蟲長得比另一隻昆蟲更像一片枯葉就可能更容易逃過一劫,久而久之,只有長得夠像一片葉子的同類昆蟲才得以生存下來,這就是演化的選汰過程。但螫刺準確並不像長得像一片葉子的情形,長得像不像一片葉子並不會影響下一餐,也不會因此失去生育能力。但砂泥蜂這一類的高明殺手,祂們的螫刺必須準確無誤,否則下一代便沒有食物可吃,幾乎只要一代,就足以滅絕,絕不可能還有世世代代的演化過程可慢慢來、慢慢修正。

所以,親愛的兒子,本能的起源絕對可以找到一些書籍,特別是在法伯之後的書籍解釋它們,但也可以肯定更具說服力的研究顯然還沒出爐,原因很簡單,如果已經解釋的那麼具有說服力且足夠簡潔,我們一定可以馬上就聯想得到該怎麼解釋,但我們卻不能。這也許代表這一個領域還有很大部份尚未被了解,或者說本能的起源有可能不是從演化,而是從另一個還未被人發現或發表的理論裏去尋找才是正確的方向。

兒子,如果你對昆蟲真的有興趣,那麼,老爸建議你,這是一個不錯的研究方向。從法伯的這一章出發,看你能探索到什麼程度。看自己探索出來的結果,能夠給法伯多少信服感。也許達爾文無法說服法伯的部份,你卻可以做到也說不定呢。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楊家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