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低海拔草生地,有一種長相很奇特的貓頭鷹,叫做草鴞,圓圓亮亮的小眼睛、白白的臉,像是剖了一半的蘋果,生性敏感害羞加上只在夜間活動,很少有人在野外看過牠的模樣。高雄市野鳥學會長期在中寮山進行生態觀察,意外發現這裡有固定的族群存在,不過最近幾年,卻沒有再發現草鴞的巢位,憂心的他們,決定要展開搶救行動...
走進乾涸的河床地,翻越雜亂的灌木叢,他們在找一種,很神祕的動物。
這裡是高雄市中寮山,車子無法抵達,人煙罕至,所以生態相當豐富,就像南方野生動物的天堂,而我們要找的神秘動物,就躲在這一片高得快要把人淹沒的草叢裡。長相奇特的草鴞,喜歡棲息在高大的草叢裡,根據台灣受脅鳥類紅皮書,全台灣剩下不到一百隻,2008年修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更把牠列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
2003年3月,高雄市野鳥學會在中寮山,進行生態觀察,意外發現草鴞,接下來又陸續發現草鴞巢位和毛茸茸的小草鴞,讓他們興奮不已。
生性敏感害羞的草鴞,屬於夜行性動物,生活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草生地,很怕人類干擾,隨著人類開墾日增,牠們的棲地漸漸減少,食物來源也產生問題。由於草鴞的覓食,主要來源是老鼠,農民為了保護農作物避免鼠害,往往在田間設下陷阱或是放藥劑毒殺老鼠。
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是全國滅鼠週,卻也剛好是草鴞主要的繁殖季節,鳥會擔心因為食物鏈,草鴞可能會被毒死或找不到東西吃,除了呼籲相關單位減少用藥,高雄市野鳥學會也舉辦活動,讓當地民眾知道草鴞的存在,進而珍惜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
生態保育的工作,除了仰賴公民意識的提升,位在南投縣集集鎮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更扮演重要角色,這裡是野生動物的避難所,收容了像是大冠鷲、貓頭鷹等落難猛禽,從2000到2011年,也曾有過12隻草鴞的救傷紀錄。
11年才12隻的紀錄,讓研究人員擔心,草鴞有滅種危機,於是特生中心2001年進行圈養繁殖,在工作人員細心照料下,2005年終於有了第一起繁殖成功的紀錄,到現在已經有15隻圈養繁殖的個體。因為在野外的草鴞生態不易觀察,透過圈養草鴞可以瞭解鳴叫聲、繁殖期等生態行為,提供野外研究許多幫助,不過對於草鴞,我們還有很多謎團等待解開。
2011年9月30號,全台第一場草鴞保育論壇裡,許多關心草鴞的人士都來到現場,就目前草鴞研究遇到的困境進行交流,透過這場草鴞保育論壇,許多人都想替草鴞盡一份心力,來補齊草鴞保育的缺口。
論壇中,不管是針對草鴞族群數量、研究方法、受滅鼠藥的影響等等進行熱烈討論,也針對是否要野放特生中心的繁殖個體,來增加野外族群數量進行討論,但專家學者認為,在還沒有對野外草鴞族群有更多的瞭解前,還需要審慎評估。
在一片蒼茫冬色中,驚見草鴞飛起,對物種來說,最好的復育方式,就是維持牠的原始棲地。為了不要讓草鴞消失,我們能不能拿出更多更積極的作為,來減少讓牠離開的理由,讓這個草叢裡的精靈,能夠繼續優雅地躲藏下去。
採訪側記:
位在城市和山林交會處,淺山生態系往往面臨開發的衝擊最大,卻最少人關注,事實上海拔500公尺以下的生態系既豐富又重要,有白鼻心、台灣藍鵲、白面鼯鼠等等,其中像是草鴞、石虎,都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政府所投注的保育經費往往也不足做長期監測,如果再不加以重視,台灣號稱豐富的生態系,是不是會有崩解的一天?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