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溫柔,之二 — 大山背、護蛙的守候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夜的溫柔,之二 — 大山背、護蛙的守候

2011年11月27日
作者:孟琬瑜

週日晚間和同學一起守護青蛙過馬路,讓咕瑀兄妹津津樂道、熱情不斷延燒。週一放學後,咕嚕告訴我說,他好想再去幫青蛙過馬路啊!孩子有動機,阿德和我也樂意幫他們達成心願,於是,我們又登記了週三晚間的護蛙志工。10/26下午四點請了假,阿德和我分頭去接咕嚕、瑀魚,會合後直奔大山背護蛙地點。

今天的領隊是一位阿姨,車後行李箱打開,就是所有的工具以及解說看板。她向大家一一解說護蛙的注意事項、辨識梭德氏赤蛙的特徵、以及公蛙母蛙的辨別。

圖:護蛙志工集合_聽領隊阿姨解說

中午翻閱今天的報紙時,看到一份報紙的地方版刊出一則關於護蛙的新聞。荒野新竹連續三年出動上千名志工守護大山背地區青蛙過馬路的努力,也得到政府單位的重視,林務局和縣政府打算以搭竹橋的方式,給青蛙一條安全下達溪邊結婚產卵的通道。領隊阿姨也以這篇剪報內容與大家分享,相互勉勵。

圖:認識梭德嗎_阿姨說明特徵以及公母分辨

分組及領取工具之後,領隊阿姨帶我們走到負責的路段。今天守候的是B區,靠近往年春天賞螢起點的橋頭、往騎龍農場方向。

這段溪流靠近路的一側,正是完全被水泥化,而且陡峭、壁立的「假生態工法」,雖然做得像一顆顆石頭堆磊成的堤岸,卻完全長不出植物,毫無生機。而靠近山的那一側,原是有樹木庇蔭、土石與地表植被的天然河岸,最近鄉公所正在進行一項施工,將天然河岸破壞,持續水泥化工程。

圖:荒野志工製作的護蛙地圖_週日那天我們在右下方的可多摩區_週三則在左上方的B區

民眾的護蛙行動雖然引起了上級單位的重視,然而地方單位的不同調,仍讓溪流生物的棲地繼續惡化與消失中。我想,這是所有保育團體的夢魘與憂心之一吧。

而這段馬路的一側是住家,產業道路的邊坡也都已水泥化,幾乎沒有樹林,連一隻蟾蜍也沒有。靠近河岸的一側做了水泥護欄,雖然每隔一小段就留有排水孔,但是幾乎都被落葉和石頭阻塞。

這些由人類的水泥工程設計的「五百障礙」,對於要下溪交配產卵、產卵完回到森林的成蛙、以及剛從蝌蚪變態完成,要上岸生活的小蛙來說,都是一項接一項嚴苛的障礙與體能挑戰。

這個路段真的沒有蛙,只有一隻路過的毛毛蟲、幾隻被手電筒燈光吸引而來的飛蛾、在黑夜裡高啼的貓頭鷹、以及比週日的可多摩區,更密、更閃亮的星辰。兩隻打著幽微燈語的螢火蟲緩緩地靠近,阿德呼喚我們的時候,一隻飛遠了、一隻就此停在阿德守候處的附近,一閃、一閃。

圖:把拔發現的一直徘徊不去的螢火蟲

七點多,領隊來找我們和鄰近的A組,宣布準備收工。A區的母女仨說,她們只見到兩隻螃蟹。領隊巡視溪裡,也只見著兩隻公蛙,一條蛇。

不過,我們在往集合處返回的路上,經過已經撤守的D區,竟然發現一隻正在過馬路的梭德,身體修長,是公的!小咕嚕很熟練地用網子罩住牠,將牠移到靠近溪岸的草叢,父子三人靜靜蹲在地上,目送著牠,直到跳走,是我們護蛙結束之前的高潮。

圖:咕嚕將梭德罩住_A區的小朋友也和瑀一起圍觀

今晚參加的好幾位小朋友年紀都比咕嚕和瑀魚還小,我也很佩服這些願意帶小小孩來參加的父母。就像我們以前揹著小孩去參加野外調查,除了勇氣,還需要一點對夢想的執著和憧憬。而後終究發現,帶著稚齡的孩子出門不是那麼困難。

護蛙總數:公17隻、母4隻。數量最多的是E區,8隻。出現的時間都在六點半以前。然而仍有5隻來不及搶救被壓死。

(資料來源「幫青蛙過馬路」〈護蛙記錄 10.26.

雖然梭德的繁殖季節接近尾聲了,護蛙活動也進入最後的一週,不過很難說還會不會某天又有個數量的高峰。即使遇見的梭德不見得多,我們還是可以享受夜間世界的豐富與神秘,並且護送其他小動物過馬路。

隔天(週四)早上的晨光時間,臨時代替另一位故事媽媽去二年五班講故事的機會,我又分享了一段參與護蛙的經驗。小朋友們對於「幫青蛙過馬路」的話題顯得興致高昂,並且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於是,我鼓勵咕嚕的同學們再去翻翻看班上的那本《跳吧,梭德!》,如果爸爸媽媽有時間,也邀請他們帶著全家一起,去參與和體驗這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程。

圖:梭德離開了網子_到想去的地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