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領域首例碳交易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建築領域首例碳交易

2011年11月30日
摘錄自2011年11月30日國際在線北京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據了解,2013年,中國將在廣東、遼寧、湖北、陝西、雲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市8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要求試點地區明確提出本地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

11月13日,上海鴻泰房地產有限公司在上海環交所完成了中國建築領域首例碳交易,這也是中國首例按《中國自願碳減排標準》進行的碳交易。據了解,鴻泰地產此次向上海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認購了2012噸的碳交易量,價格為每噸38元人民幣,這一數字與國際碳交易價格相去甚遠。

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溫室氣體減排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形成排放權交易。發達國家以購買碳排放的形式支持發展中國家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項目,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減排量從而實現減排目標,這種模式也被稱為CDM(清潔發展機制)。

中國參與國際碳交易的主要形式為CDM項目,所占市場份額逐年升高,使得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減排要求越來越高。

目前,歐洲碳交易市場從2005年開始交易以來,一直是國際碳市場的領導者,占據了全球大約80%的份額。而最新的預測顯示,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到2020年或達到3.5萬億美元,屆時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場。中國未來要在碳排放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仍需付出較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