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談判20年:分歧加劇,世界堪憂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氣候談判20年:分歧加劇,世界堪憂

2011年12月01日
作者:喬伊迪普‧格普塔

图片来源:UNclimatechange聯合國氣候峰會本週一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開。然而,重量級的國際會議中很少有像這次一樣,在各方的相互指責聲中拉開序幕。自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談無果而終後,去年召開的坎昆會議中,人們所做的重拾全球氣候談判的努力,如今也面臨著終止的危險。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很簡單。應對全球變暖的問題就需要對碳排放加以控制。而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很明朗,那就是,富裕國家必須承擔主要責任。畢竟,自工業化時期以來,大氣中增加的碳絕大部分都是由富裕國家造成的。而富裕國家卻同樣認為,就新興經濟體國家目前的碳排放增長速度而言,任何單邊行動都不足以解決問題。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排放國,印度位居第四。但是,就人均排放而言,這兩個國家卻只是第二大排放國美國的一小部分。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展開的談判已經持續了17年之久,並且還將繼續下去。目前,這些談判取得的一個顯著成果就是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對富裕國家的減排義務做出了法律規定,要求他們在1990年的基礎上降低碳排放。議定書的第一個承諾期將於2012年12月到期。而哥本哈根峰會後,發達國家卻拒絕就第二承諾期做出承諾。

各種跡象表明,這些國家將會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美國自始自終就未曾批准該協議。而曾經在推進協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日本如今卻拒絕進入第二承諾期。日本全球事務審議官平松賢司表示,「我們呼籲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國家的全面的新的全球框架。」

2009年中旬以來,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大國一直試圖打破僵局,承諾對各自的碳強度進行消減。雖然他們明白,要想趕上發達國家的生活水準,他們的工業化水準還差的很遠。也多虧了他們做出的這些努力,聯合國才不至於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顏面掃地,才能夠宣佈坎昆峰會圓滿成功。可是如今,發展中國家的觀點似乎也在改變。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再做出讓步了。因為,無論怎樣,富裕國家依然不同意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

因此,發展中國家開始拒絕做出退讓。印度環境部長嘉彥緹•納塔拉吉近期就表示,「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它是其他一切問題的先決條件。」然而,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俄羅斯等國卻宣稱,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如果不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的話,他們也不會採取任何動作。就這樣,在相互的指責中,談判陷入了僵局。

這種情況下,今年峰會的東道國南非的處境就非常尷尬。因為,沒有一個東道國希望會議砸在自己手上。可是如今,大概也只有像納爾遜•曼德拉那樣,獨具政治風範的領導人才能令氣候談判重整旗鼓。根據聯合國的規定,每份協議都必須在193個成員國之間達成共識。UNFCCC執行秘書長克莉絲蒂娜•菲格雷斯還是指望能夠複製出193位納爾遜•曼德拉吧。

當各國互相推諉躊躇不前的時候,人類行為所導致的氣候變化也愈加證據確鑿。世界氣象組織(WMO)不久前剛剛公佈的報告顯示,溫室氣體所導致的熱效應在1990年至2010年期間增加了29%,其中二氧化碳占80%。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從工業化時代初期的不足250PPM上升到如今的389PPM。WMO總幹事蜜雪兒•雅羅在公佈報告時表示,「即便我們從今天起就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儘管事實遠非如此,這些氣體依然會在大氣中逗留數十年,因此,還會繼續對地球和氣候的平衡造成影響。」

早在2007年,由氣候科學各領域的所有傑出專家所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就曾警告說,各國政府應盡一切力量,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上的2攝氏度以內,因為任何超出這一幅度的溫升都有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然而,各國政府卻罔顧這一警告,依然躊躇不前。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最近就表示,「如果我們無法達成一份能夠在2017年之前生效的國際協議的話,(將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大門就永遠地關上了。」

這麼說的原因就是,平均溫升並不等於世界各地有著相同的溫升幅度。如果溫升幅度一致的話,情況相對就簡單得多。不僅如此,實際上,世界很多地區還會樂於如此。然而,正如IPCC在上周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溫度升高就意味著暴風雨、洪水、乾旱等極端氣候不僅會愈加頻發,而且其程度也將更加劇烈。該報告還預測,高溫和強降雨的侵襲也將更加頻繁。目前,變化已經開始。100多位科研人員和政策專家在經過兩年的研究後認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發生極端改變的可能性至少為66%。

菲格雷斯表示:「 IPCC新發佈的報告非常明白地提醒我們: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已經導致了洪水和高溫的頻發。而且,如果我們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置之不理,那麼洪水和高溫的發生將更加頻繁,程度也將更加嚴重。我們的世界是否具有更強的氣候適應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降低排放的速度,同時也取決於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發展中國家中那些貧困、脆弱的人們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援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應對不可避免的情況的發生。」

「因此,參加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國家必須敲定去年在墨西哥達成的制度框架,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可怕後果、並控制其排放。而且,為了控制全球排放,各國必須對《京都議定書》的未來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並且找到一個合適的途徑,達成一個範圍更廣、標準更高、約束力更強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

她的話得到了環保主義者的回應。綠色和平組織國際氣候政策協調員托芙•瑪利亞•萊丁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氣候變化不僅引發了極端氣候現象,還使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衝擊不斷升級,而發展中國家正在越來越多地承受著這種衝擊。」

「以減排為宗旨的國際氣候磋商持續了20年。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我們不再需要報告或者研究來證明採取行動的必要性了;依賴於化石燃料已經使我們盲目地走向了懸崖邊緣。」

現在,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清楚地認識到人類正在引起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已經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而且這種不良影響很有可能日趨惡化。然而,儘管如此,那些參加主要經濟體論壇的官僚主義者們於11月中旬在美國開完會之後,並沒有就各自政府將採取何種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達成任何協定。

事實上,有報導稱,對於在2020年之前就氣候問題達成任何有意義的全球協議,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徹底不抱任何希望。而一些相對樂觀的國家則將希望放在了2016年。

針對這類報導,小島嶼國家聯盟稱:在這一問題上,任何一絲耽擱都是「不計後果和不負責任的」。小島嶼國家聯盟中不乏那些深受全球變暖所致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國家。但是,各種跡象表明,各國政府都打算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與此同時,國際能源署報告稱2010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上一年增長了5%以上。

 

相關文章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11月24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