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對台灣黑熊的認知有多少?牠們因數量稀少而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生性隱密、好奇、機警、動作敏捷,棲息在高山的森林裡。因此,欲在陡峭崎嶇且布滿植被的環境裡看到其生產及仔熊成長的過程,可能性幾乎等於0。
2005年的冬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圈養繁殖試驗的母熊產下了兩隻雌性小黑熊。為了瞭解幼熊成長及其野外行為生態,由筆者與幾位專家學者研擬了一項研究計畫,成員包括台灣師範大學王穎老師、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老師,以及特生中心何東輯前站主任、鄭錫奇組長與動物組同仁張仕緯助理研究員、林宗以研究助理,並請了兩位計畫助理,陳詩佳小姐及張秉元先生。
本文的熊隻成長過程主要參考詩佳及秉元的工作日誌,加上筆者實際參與觀察及感受而撰述。藉此機會有幸瞭解幼熊從小到大、從籠舍到近乎野外環境,伴隨著牠們成長,窺知牠們的行為與習性。牠們一舉一動所呈現的情景,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牠們的未來,我們曾經吶喊過,幾近聲嘶力竭,最後功敗垂成。願將此經歷與感受提供出來,也藉此期望大家能對台灣黑熊多一點認識,進而關心並愛護牠們。
小熊的誕生
小熊出生後不久立即被母熊抱在懷裡,從監視器只能看到母熊的背影;母熊抱著小熊,隨時保持在警戒狀態,非常敏感。黑熊乳汁中的固形物約占45%,約為人的4倍,幼熊吸起來聲音蠻大,可藉由其吸奶聲來判斷初生仔熊是否健在。另仔細聽吸乳的節奏聲,也大約可判斷幼熊是一隻或兩隻。偶而會聽到幼熊高吭的叫聲,可能是受寒、飢餓或被擠壓到,此時母熊會調整一下身軀或餵乳,安撫或照顧幼熊。數天後,母熊會稍作挪動,側身或面對巢外。此時才可偶見到小熊,呈現無毛狀。
母熊呵護小熊成長
母熊產後會專心照顧幼熊,襁褓中的幼熊會與母熊互相抓、咬、拍打與嬉戲,一方面享天倫之樂,一方面幼熊可藉機學習自衛的技能。幼熊到兩個多月大時,還只能朝著目標跌跌撞撞,蹣跚爬行。
產後的母熊必須以其儲存的能量哺育小熊,若儲存的能量不足,小熊可能面臨被遺棄甚或被食的噩運。三個月大時,我們把小熊隔離出來進行健康檢查,發覺其中有一隻比較虛弱,於是,當機立斷將其帶回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緊急照護,並另對母熊增加給飼以改善營養。
在急救站期間,小熊於清晨與傍晚均會傳出從未聽過的叫聲,當人靠近時,聲音立即歇止。後來以錄影監測,才確認是小熊的呼叫聲。我們錄下了叫聲,並測試母熊對此叫聲的反應,發現母熊急欲往聲音的方向跑,這或許是小熊的召喚或求救聲吧?小熊經照料十天後,評估其體力約已恢復,於是決定讓小熊回到母熊的身邊。為恐母熊不再接受小熊,在送回母熊身邊之前,先以沾有母熊糞尿及體味的毛巾擦拭小熊,並用母熊的飼料餵小熊,讓仔熊有著媽媽的味道。送回時,母熊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小熊,不知是母熊還認得小熊或認得其熟悉的氣味?總之,我們也因而化擔憂為欣慰。
建立人與熊初步的互信 和藹相待
兩隻小熊的誕生帶來給我們興奮與喜悅,但卻也帶來了一項沉重的目標與無形的責任。興奮的是雙胞胎的來臨,將會讓我們瞭解許多台灣黑熊未知的一面。責任是該如何以熊的角度,帶牠們走向不確定的未來。無可諱言,我們的計畫一開始就設定了野放的目標。考慮到野放首先就必須考慮到人與熊的關係,欲與之相處,必須取得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容忍。
把小熊帶離母熊,這是野化訓練的第一步。研究人員連哄帶騙地想把小熊誘入小搬運籠再帶開,初期並沒那麼容易,牠們就是不領情,常花了數個小時才誘入,所花費的耐心可想而知。入籠是在幾分信任之下被誘騙的,但這是人與熊連結建立的起步。後來小熊可能認為研究人員並不會傷害牠們,漸漸地取得牠們的信任,於幾分鐘內就可以請其入籠了。為建立特殊的連結,我們分別給兩隻小熊取了名字,一為Happy,一為Bingo。這個名字,只准許特定人員才可稱呼,其他人不可亂叫,以避免小熊產生混淆,是我們之間的通關密語。
伴熊探索外面的世界
小熊四個月大之後,隨其年齡的增長,將小熊帶到小、中、大面積不同的熊舍。在小型熊舍與中型熊舍各約留置二及三個月,其間讓其母仔分分合合,其目的一方面帶離小熊離開母熊,讓其適應新環境,一方面把小熊送回母熊身邊,讓母熊繼續給予母愛及教導求生的技巧。
小型熊舍及中型熊舍均為封閉型空間,分別布置有涵洞、平台、水池、樹枝、樹幹、吊籃、繩梯及小水池等,以期豐富化環境。小熊每到新的籠舍均會小心、好奇地探索每一個新的事物,並會緊張而警覺性地躲開或爬上屋簷。俟熟悉環境之後,各種行為包括探索、覓食、攀爬、遊戲、互摔咬等始陸續出現,展現了牠們的本性。到中型熊舍時呈現緊迫現象而迅速爬到菱形網之屋頂,四肢倒掛躲來躲去,久久不敢下來,在研究人員幾度安撫之下,過了兩三天才緩和下來;牠們對新環境總是小心翼翼的。
母性的偉大 目睹親情
當把小熊帶離母熊後,母熊剛開始時似乎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偶而佇立、偶而漫步、偶而抬頭嗅聞空氣中的氣味,似在尋找牠的小熊,給予的飼料幾乎原封不動或沒吃完,是思女心切?沒有食慾?抑或要留給小熊吃?我們不得而知。當小熊以搬運籠帶回接近母熊舍之前,小熊會有「嗚咽」的叫聲,母熊也會立即靠近欄杆邊,並發出「喀、喀--」回應。打開搬運籠,小熊立即朝母熊的方向奔去,目睹母仔重聚的喜悅,其情難以言喻。幾乎於每次的重聚,母熊均立刻給予餵乳,這種行為讓研究人員一直吶悶著,明明小熊餵得飽飽的,於重聚時總是要先吃奶,難道小熊沒吃飽?或是母乳較具營養?或是母乳是溫熱的?或則,是一種親情的表現?
重聚餵乳之後,母熊會帶小熊去吃牠沒吃或沒吃完的飼料,母熊也在旁陪著食用。之後,母熊帶小熊到較寬大的運動場,小熊會到處跑、跳、躍,並試探一些可食的食物。此刻,母熊總是會在附近,不會遠離,隨時注意著小熊及週邊的狀況。重聚後剛開始的一兩個小時內,小熊會回熊身邊吸奶2~3次,母熊隨時就地敞開胸懷授乳,看了此景及聽到陣陣的吸奶聲,讓人感受到牠們的親情。兩隻小熊吸奶時會各佔固定的一邊,後來發現母熊的乳房有不少留有血跡的疤痕,那是小熊的利爪所留下的,卻未曾發現母熊有疼痛或不悅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