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台灣黑熊(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

瀕危的台灣黑熊(二)

2011年12月14日
作者: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剛會爬行的兩個半月齡黑熊幼仔有些原住民獵人認為黑熊不會被「打」光光,因為熊會自己繁衍、每年都生殖。事實上卻不盡然;黑熊的生殖率很低,母熊每次只生產一至三仔(通常二仔),孕期6至7個月,哺乳期約為半年左右。幼熊剛出生時很脆弱,眼閉毛禿,甚至得至2、3個月大時才可爬行。幼熊在離巢後,通常跟隨母熊到處活動,直到第二年母熊再度發情時才離開。所以,母熊通常是隔年生殖,並非每年皆可生殖。這樣的生殖特性,遂使黑熊成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的原因之一。

「瀕臨絕種」的宿命

在台灣,黑熊早期曾廣泛分佈,但近幾十年來自然環境過度開發及人為活動頻繁,使得黑熊的數量和分布範圍皆大幅縮減,目前多侷限於地形較崎嶇陡峭或人為活動較少的山區,其族群也處於受威脅(threaten)或瀕臨滅絕(endangered)的狀態。黑熊自然而然地成了法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表示該動物的族群數量已降至危險標準,其未來生存面臨可能滅絕的危機。

黑熊在亞洲其他地方所遭逢的運途和台灣相差無幾,各地的數量和分佈範圍均有減少的趨勢。所以,在管制野生物國際貿易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名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上,黑熊遂被列為附錄Ⅰ等級的動物,明白規定禁止任何商業性交易,否則恐嚴重威脅該物種的存續。另外,世界自然保育聯盟(UCN)也將牠們列為紅皮書上的「易危物種」,表示如果迫害族群的因素繼續作用的話,在短期內該物種將面臨瀕臨滅絕的困境。

非法狩獵是威脅黑熊存續的主因

雖受法令的保護,但令人遺憾的是,獵殺或販賣黑熊的新聞或消息仍是偶有所聞,顯示黑熊仍遭受相當的非法獵捕壓力,這也暴露出現今的立法及執法,仍未能有效減輕這些動物所面臨的滅種威脅。

台灣非法狩獵黑熊的情況,在玉山國家公園歷時3年的捕捉繫放研究中,更出現了令人惶恐的結果。研究中捕捉到的15隻黑熊中,便有8隻有斷掌或斷趾的情形,這是黑熊過去曾被獵人陷阱捕獲再逃脫的證據。此亦昭顯非法狩獵對原本數量已經十分稀少的黑熊,可能產生的致命影響,實不容我們等閒視之。

改變中的人熊共存之道

熊為猛獸,在自然界裡少有天敵可以威脅牠們。在過去,台灣許多原住民的狩獵傳統裡,也都有禁獵黑熊的習俗和禁忌,間接地避免與熊發生正面的衝突。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等皆認為黑熊的習性如人,獵熊如獵人一般,或是熊為山林的守護神。因此,若違反禁忌獵熊,則會為獵人或其親族帶來厄運,如生病、死亡,或導致穀物歉收。所以,早期的原住民多視打熊為「不吉利」或「很麻煩」的事,對熊則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除非必要,否則不會刻意去獵熊。

雖說一般原住民獵人很少主動要去獵熊,黑熊卻仍會逢機性地被人槍殺或捕獲,因為獵人有時獵熊乃唯恐「我如果不殺牠,牠會攻擊我」的心態,有時則是因為黑熊誤中了其他動物的陷阱而遭捕獲。無論如何,有意或無意的商業化獵熊活動,卻因野生動物買賣市場的活絡而漸趨興盛起來我們的訪查也發現,近年來原住民獵人所賣出的熊肉,1公斤可售達1千至1千4百元不等,遠超過市場上豬肉的10倍價格。甚至在民國85年,有的獵人可將獵捕的一頭熊賣得16萬元的高價,真可謂「死後價更高」。

非法獵殺黑熊的新聞仍時有所聞

華人與熊的愛恨情仇

華人與熊有一段淵遠流長的歷史,其中最為人知曉的莫過於熊掌,起碼可追溯至孟子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典故。由於傳統華人的中藥及食補文化,黑熊是一種物超所值的經濟動物,從頭到尾全身都是寶。根據醫藥大典「本草綱目」的記載,熊的膽、脂、骨、肉、血皆可入藥。熊膽就是乾燥的膽囊,則具有清熱、鎮經、明目、解毒等功效,是名貴的中藥材,價格甚至足以媲美黃金。熊脂也可補虛強筋及潤肌殺蟲;熊骨則可驅風除濕。當然,熊掌自古以來即被視為珍饈,食之「驅風寒,益氣力」。

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連結「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網」http://meibear.npust.edu.tw/

※本文與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