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

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三)

2012年01月05日
作者: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藉著野外勘查臺灣黑熊的自然棲息環境,瞭解山區的黑 熊故鄉,同時把握與人交流的時機。(黃美秀 攝) 為了讓2009年國際亞洲黑熊保育研討會的閉幕式不要太匆促、冷場或流於形式,也希望對主辦單位及所有參與者能產生一些建設性及鼓勵性的建議,再三思量後最後決定要求與會者回答2個有關現今亞洲黑熊面臨的保育威脅,以及應該採取的行動的問題。

靈光乍現的閉幕式火花

結果這樣進行的方式效果出奇的好,現場發言踴躍、反應活絡。我們之後現場計數一一舉手表示贊成的數目,答案排名從最高到最低如下:

▉ 什麼是威脅亞洲黑熊保育的主因?

威 脅 主 因 項 目

排名

非法買賣熊類產製品,增加非法狩獵壓力

1

棲息地破壞劣化及減少

2*

人熊衝突(熊傷害人,或造成農作物等財物損失

3

一般民眾的認知不足(包括對於黑熊本身及保育的價值)

4

缺乏政治和行政的支持

5

缺乏科學的研究資料

6

圈養熊抽取熊膽汁

7

▉ 什麼是保育亞洲黑熊最關鍵的行動?

關 鍵 行 動 之 項 目

排名

透過教育改變人的行為

1

加強各單位或個人間的合作和網絡(包括政府或民間機構、學術界、地方民眾和權益相關者)

2

加強保護和執法

3

增加長期監測的工作,以評估熊類族群趨勢

4

徹底落實貿易黑熊的產製品(如熊肉、掌、膽或膽汁)的禁令

5

增加科學研究

6

第一時間及時處理人熊衝突的事件(如熊破壞農作物或傷害人),以減少衝突程度

7

加強就地保育(In situ,如野外棲息地保護及減少非法狩獵)與移地(Ex situ,如圈養 動物的保種或繁殖)保育間的連結

8

努力尋求保育和研究黑熊所需的資金來源

9

非法狩獵黑熊及買賣活體和產製品仍是大部分亞洲 黑熊分布地區的最大 威脅。圖為熊掌。(黃美秀攝)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的圈養黑熊第 一次看到這麼多「做 熊的(熊類研究者)」。(黃美秀 攝)

最後我們要求與會者列出個人參與此次會議所學得的一些重要議題或經驗,以下即是依與會者所列舉的議題順序一一列出:

◎因為熊類養殖及其產製品的貿易,東南亞地區的亞洲黑熊數量正大幅降低。

◎大部分黑熊分布地區的人熊衝突問題已日趨普遍,例如日本、印度、尼泊爾等。

◎熊類族群監測的方法(如痕跡調查法、自動照相機、熊排遺偵測犬、熊毛陷阱等)和所需工作程度,存有很大差異。

◎與過去相較,野生動物學者間的國際合作已明顯地增加。

◎新的基因技術進步可提供一些傳統方法無法詮釋的途徑,深入瞭解問題。

◎各個國家對於熊類的知識及研究水準存在著極大的落差。

◎可利用熊類來作為亞洲地區其他保育議題的範本物種(model species)。

◎東南亞地區與熊有關的研究計畫,執行的數量比過去所想的還要多。

◎不少新的計畫包含了許多新的創見和發現。

◎許多生物學家致力所學,不遺餘力地貢獻服務。

◎有必要持續強調熊類棲地(ex-situ)保育的議題,如圈養個體之經營管理。

※本文與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相關文章:

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一)

從台灣為亞洲黑熊發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