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本次研討會的發起兼主辦國,成果發表共11篇,占全數約1/5,然而有關野外台灣黑熊的生態習性的報告,嚴格來說卻只有1篇,其餘多為圈養環境下的生理及行為研究。這不難透露出現階段國內黑熊的野外研究資料不成比例地低,其中的原因應該與國內從事野外調查的研究者及研究計畫的數量較少有關。
對於以大型、稀有的食肉動物為研究對象,再加上困難的山區研究環境,野外研究的困難雖不在話下,但是對於急需落實在地保育瀕臨絕種動物的經營管理而言,野外族群的生態習性的資訊卻是最基礎,也是最必需的,當然其中也應該包括評估該物種的族群現況和分布,以及面臨的威脅種類和程度。因此,對於未來台灣黑熊之研究主題,有關其野外的族群現況和行為習性,都應該值得增加研究的深度及廣度。
此外,為了提升國內的黑熊研究水準,除了各單位自行進行的學術研究外,也建議國內應該持續召開與台灣黑熊相關之研討會或工作坊,以促進研究團隊之間的交流及合作的機會,提升保育及研究之能力。最重要的是,應加強創造可吸引及鼓舞更多人參與研究台灣黑熊的環境,包含軟體及硬體上,並努力培育下一代的年輕研究人員,尤其是學生。如此,學術單位、政府機關、民間團體或個人應通力合作,有效的整合及利用各項資源及人力,以期發揮最大的保育成效,落實保育瀕危物種之目標。
這次國際會議在各單位的努力和密切合作下,圓滿落幕。令人慶幸的是,與會的國外學者們也多表示十分的肯定。這次會議不僅邀集了各地積極從事亞洲黑熊研究及保育相關的科學家和研究生、非營利民間組織代表,在5天的會議室及戶外參訪的行程中,密切接觸和討論,充分達到資訊交流及相互激勵保育研究水準的目的。接近行程的尾聲,大家都信誓旦旦地支持未來應該每兩年持續召開這樣的會議,泰國及印度的學者再三詢問張羅此次會議的準備作業,表現出有意接手第二屆研討會的興趣。這無疑應該是主辦國最感欣慰的代價了!
此次會議也顯示出台灣有充分的能力,扮演促進亞洲地區熊類保育的角色。IUCN的各國亞洲黑熊專家群組的代表除了藉此機會互相學習及督促彼此,更激勵自身於該國持續熊類研究的使命感。
另外,與會者有不少國內外的碩、博士班研究生,此研討會充分提供年輕學子擴展視野、交換研究心得和意見的重要平台,也大大地激勵了他們繼續努力為熊而戰的信念。藉由這樣的會議,國內學者、學生、相關政府及民間單位或個人不僅認識與台灣黑熊本是同根生的其他亞洲黑熊,在台灣以外的地區的研究進程,以及所面臨的各種保育議題和困境,值得我們惕勵和學習。同時也瞭解到,保育事務本無國界,非法野生動物及產製品的貿易與旅遊活動的國際化,一個地區的民眾保育素養攸關著另一個地區的保育成效。
因此,未來台灣除了持續加強國內自身台灣黑熊的研究和保育水準之外,同時也可盡力協助鄰近熊類保育資源或是專業不足的國家,在專業技術或經費上積極合作,以減低亞洲黑熊生存所受的各種威脅,協力增進亞洲黑熊及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育和研究。這樣無形中也具體地彰顯我國在保育瀕危物種的努力,提昇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