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這是一般人對「活」蝸牛的印象──身體柔軟、背著重殼、緩慢爬行的動物;然而對有些人來說,蝸牛只不過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炒螺肉」,肉質黑但咬起來香Q有勁;或者對一些收藏家而言,蝸牛只不過是櫥櫃中漂亮的貝殼擺飾。然而在蝸牛的真實世界裡,到底是何等情況呢?
其實,所謂的「蝸牛」(Landsnails)或閩南語中俗稱的「陸螺」,在動物界是指一群生活於陸地的「陸生軟體動物(Terrestrial molluscs)」,而在整個動物界的關係樹中,屬於軟體動物門(Mollusca)家族的一員。
在解釋它的身分名詞前,先不說何謂「軟體動物」,但「陸生」一詞卻是淺而易見,說明蝸牛「只生活在陸地上」,牠們需要在陸地上完成牠們的生活史。大多數的軟體動物都生活在海裡或淡水中,生活在陸地的軟體動物就是所謂的「蝸牛」。如果一不小心將蝸牛放到海裡或水中,縱使有些蝸牛身懷龜息大法,能夠暫時忍耐,最後終究逃不過淹死的命運。附帶說明,生活在海洋的軟體動物,多稱為「海貝」,生活在淡水的則稱為「淡水螺」,有些種類與蝸牛長得相似,但卻不是蝸牛,而這些軟體動物也無法在陸地生活。
我們一般常見的蝸牛,通常都具有「堅硬的螺旋外殼」與「柔軟的身體」。「殼」是蝸牛十分重要的特徵,也是重要的保護構造,螺旋的形式更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外殼。雖然有些蝸牛不具外殼,但一般的蝸牛還是有殼的存在。如果我們在陸地上撿到貝殼,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機率是蝸牛的殼,除非有人惡作劇將海貝丟在陸地上。除了殼以外,蝸牛「柔軟的身體」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寬廣而用於爬行的「腹足」,以及像天線般擺動的「觸角」,都是軟體上重要的構造,也是「活」蝸牛給人的第一印象。
※蝸牛家族小檔案:臺灣青山蝸牛Leptopoma nitidum taivanum (Möllendorff, 1883)
青綠色的外表,是臺灣青山蝸牛給人的第一印象,然而這是由於蝸牛殼內的外套膜為青綠色,殼為半透明白色,所以才使蝸牛活體呈現綠色。如果將蝸牛軟體移除,就會顯現乳白色半透明狀的殼。透過這半透明的殼,有時還可以觀察到肺腔內如樹枝密佈的肺血管網。
由於縫合線明顯,各螺層如管狀般向下螺旋,從尖突的殼頂,螺旋到「次體螺層」才逐漸膨大,而在「體螺層」處驟然膨大,加上體螺層周緣圓滑,就好像圓錐形套在一顆球上。
活潑的臺灣青山蝸牛分布於全台灣,經常可以見到牠們在樹枝間爬行活動。牠們的軟體呈灰白色,頭部與那一對細長觸角則呈藍黑色,觸角基部的眼睛則是黑紅色。
•殼的細部形態
殼形:鐘狀圓錐形
螺旋方向:右旋
殼長:14-16 mm
殼寬:13-16 mm
螺層數:約5-6層
殼口形態:殼口圓形。殼唇緣連續而薄,成體殼唇緣外翻。
口蓋:半透明、圓形黃褐色、角質狀多旋形。
殼臍:開孔深狹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