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社區生態貢獻力 特生中心公布十年成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激發社區生態貢獻力 特生中心公布十年成果

2012年01月11日
本報2012年1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特生中心除了研究還有教育解說推廣的功能。圖為解說員結訓合影。(圖片來源:特生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除了一般人印象中是個研究單位外,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而積極的角色,就是提供教育解說的專業知能。10日透過記者會,公布10餘年社區紮根耕耘成果,截至去(2011)年共培訓170位解說員、設立36個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並透過130項的社區生態調查與教育推廣活動,默默守護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特生中心自921之後,積極輔導桃米社區營造,並培訓社區解說教育,而此經驗也不斷引燃社區保育的火苗。十幾年來,特生中心在各地社區輔導生態社區營造,並培訓社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及解說人員合計有395人。2009年起,更結合歷年培訓的社區生物調查及解說人員成立「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

2011.6.30蝴蝶調查進階研習。(圖片來源:特生中心)一般人以為保育都非得到荒郊野外,其實自己所在的社區就是保育領域。透過特生中心培訓出來的人才,再進一步透過小型的組織,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便可成立了。解說教育課副研究員邱美蘭說,各推廣站的成員都是自發性且無給職的工作,由1位召集人、1位副召集人及1-4位推廣專員所組成。

推廣站的成員平常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各種不同的職業與專業能力,但都接受了特生中心研究人員80小時以上的生態基礎訓練及每年20小時以上的進階訓練,在社區生態調查、保育及推廣教育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能力。

社區保育收穫多 珍稀物種一一現身

呂氏菝契。(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這幾年來,社區保育的成果十分亮眼。這些成果包括獲得更多的珍貴稀有物種分布資料,珍稀動植物有呂氏菝葜、台灣紅豆樹、刀葉槲寄生等數十種動植物都在列,2001年未再發現紀錄的台灣玉葉金花也找到芳蹤。其次是帶動社區生態解說手冊的印製出版,如南投市永興社區的推廣站編撰出版的「八卦山脈橫山百種植物」、桃米社區的推廣站編撰的出版「繽紛桃米─桃米常見蜻蛉、蛙類、植物簡介」,將各地方的生態特色紀錄出版。

社區推廣站更結合豐富的生態解說,提升生態旅遊品質,高達112人經常性地在生態農場、民宿或社區中,從事生態導覽解說,除了提升訪客旅遊體驗,也增加個人與社區收入。

更令人驚喜的莫過於搶救物種行動。在明德水庫南岸進行植物調查的推廣站,2010年5月發現道路拓寬工程可能危害到香港針房藤等珍稀物種之生存,經與當地保育團體串聯並與工程單位溝通協調後,道路工程已經改道,目前該路段已由社區民眾進行保育,並成為生態教育及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

桃米社區的推廣站也於2011年開始對呂氏菝契、台灣玉葉金花這二種稀有且特有種進行分布與物候調查,並在自己農場中試驗繁殖保存台灣羅漢果等8種葫蘆科植物。

結合保育 永續人生

10日記者會上,來自南投竹山鎮的陳曉瑩,流利地分享成為解說員的經過。有一次民眾偶然挖到獨角仙的卵,問他該怎麼處理,於是他從保育獨角仙開始,凝聚了居民的向心力,社區的兒童們還將這件事畫成繪本,從中不僅學到生態的知識,也藉由問題的解決以及完成,累積社區成功的經驗。

2006年,甚至透過社區的力量,找到盜挖筆筒樹的人。以前對盜採筆筒樹無感的社區居民,開始察覺筆筒樹的生態價值。透過這次事件,或許盜採行為無法杜絕,但社區保育的根芽正在向上成長。

來自南投埔里鎮桃米社區的李淑惠也具備傲人的資歷,從2004年在埔里桃米社區,累計7年約500小時的生態課程洗禮,不但是桃米社區生態解說員、桃米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還是日月潭風管處生態特殊專長志工。

李淑惠說在擔任風管處志工時,都以比較生態的觀點解說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而這一切都是「利用生態知識,永續自己的生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