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蛛蟲的拾骨行為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三種蛛蟲的拾骨行為

2012年01月15日
作者:楊家旺

 

荊獵蝽屬(Genus Acanthaspis)的若蟲,極為迷人。這種迷人的特質在成蟲後便消失了。這並不是說成蟲後的荊獵蝽不美,其實荊獵蝽的成蟲是很美的,甚至比若蟲還要美上數十倍,只是成蟲的美是多數獵蝽都具備的那種美,無法稱之為特別。但荊獵蝽若蟲的外觀我不稱祂為美,我說祂迷人,因為很少椿象會有像祂這樣的行為,一種極為奇特的行為所形塑的迷人外觀。

上圖就是一種荊獵蝽若蟲的外觀,祂以細碎的落葉、枯枝、土屑黏滿全身,以致於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隻椿象。但是,當你知道祂是一隻椿象後,慢慢地,你會看見祂的六足,祂的觸鬚,而後,你幾乎可以想像得到祂的頭胸腹大約位於什麼位置了。黏滿荊獵蝽若蟲全身的,也許不只是落葉枯枝與土屑,如果祂曾經獵食其他昆蟲,這些被祂吸乾體液後剩餘的外骨殼,祂會拾起,黏在背上,這種拾骨行為對祂當然是有好處的,而且比單黏上枝葉土屑帶來更多的好處。因為荊獵蝽的其他天敵(多數也是節肢動物),在判定獵物時依賴的並不單單只是視覺,往往還輔以嗅覺。也就是說,荊獵蝽藉落葉、枯枝、土屑的偽裝,只能達到隱身的狀態,再覆上一層其他昆蟲的屍殼,差不多沒有天敵會對這一堆散發著死屍味的假屍體有興趣了。

無論是台灣或是國外,我發現許多荊獵蝽的背上都黏滿螞蟻的屍殼。雖然荊獵蝽的獵物絕不僅限於螞蟻,但是如果捕捉到螞蟻的荊獵蝽,我猜,背上黏覆蟻屍應該能夠讓祂安然且繼續捕食螞蟻。原因是,螞蟻是非常倚賴嗅覺的一種昆蟲。對螞蟻來說,背上黏覆著蟻屍的荊獵蝽,其實就等於是一隻死掉的螞蟻,說不定螞蟻還會想靠近這隻祂認為的死螞蟻,因為祂想處理掉這具蟻屍,結果,這只是一隻披了羊皮的狼(其實應該說是披了蟻殼的獵蝽),螞蟻於是成了主動送上門的獵物。

我看過的那些背上背著蟻屍的荊獵蝽,除了背上的蟻屍外,全身都是乾乾淨淨的,就像我上圖拍到的這一隻荊獵蝽一樣。但是我們再回到本文第一張照片裏的荊獵蝽來看,兩者差別便大,第一張照片裏的荊獵蝽,全身覆滿細屑,以視覺來看,幾乎是完美的偽裝。但第二張照片裏的荊獵蝽,除了背上的物件,全身乾乾淨淨的。我認為祂背上的材料是祂吸食獵物後所剩餘的屍殼,這些屍殼可能混合了祂的唾液,結黏成團塊狀,這麼做,該該具備嗅覺上的偽裝效果。

荊獵蝽的若蟲並不多見,但是擁有類似行為的蚜獅倒是非常容易遇見於野外。

蚜獅是草蛉的幼蟲,和荊獵蝽一樣,成蟲後並沒有這種拾骨行為,草蛉成蟲是一種美麗的、具翅膀會飛行的昆蟲。但草蛉幼蟲(蚜獅)則像荊獵蝽的若蟲一般,以落葉枯枝土屑黏覆背上,進而達到偽裝效果。蚜獅也不滿足於只有視覺上的偽裝,祂們更常將獵物吸乾後的屍殼,扛於背上,進行一種嗅覺性的偽裝。有時,祂們也將介殼蟲身上的白色蠟絲採下,黏在自己背上,想像自己披上了白色雪衣,當然,祂們更常想像的是自己也成了一隻介殼蟲。這種好處是,蚜蟲和介殼蟲的護衛者螞蟻,完全不會想驅逐祂們,因為螞蟻相信自己的嗅覺,所以將背上背著蚜蟲屍殼的蚜獅誤認為就是蚜蟲。這種聰明的作法,瓢蟲不懂,所以偷吃蚜蟲的瓢蟲常被螞蟻逮到,進而驅逐。

蚜獅背上所黏覆上去的植物碎屑,因機遇(或是個體偏好?),每一隻蚜獅看起來都長得不一樣,如果說這是祂們的衣著,確實,有一些蚜獅的穿著品味和穿衣美學遠遠勝過了另一些蚜獅。因此,野外觀察時,遇見的每一隻蚜獅都應該好好欣賞祂的衣著品味,並拍照留下紀錄,要以每一隻蚜獅的外觀肯定都不相同的心態欣賞祂們。也許,當你累積了百套蚜獅服裝後,便可以辦一個蚜獅服裝的攝影展,從俗一點的話,還可以順便辦一場選美,請參與的民眾投票,看哪一隻蚜蟲的服裝最有設計感。

第三種要介紹的拾骨者並不是昆蟲,而是蜘蛛,中文稱為吊鐘姬蛛(Achaearanea angulithorax)是一種非常小型的蜘蛛,約只2到3公釐,許多人沒看過祂們的外觀長什麼樣子。之所以沒看過的最重要原因並非祂們的體型很小,體型很小可以被數位相機突破,沒看過祂們的原因是祂們總是躲在祂們親自搭建的鐘形巢穴裏,幾乎不會現身。除非……除非有獵物誤觸了祂們所佈下的天羅地網。

在凹凸不平的壁上,吊鐘姬蛛會以一條粗絲,精確地說應該是許多細絲纏繞而成的一條粗絲,垂吊著一口鐘形巢,這個巢穴由微小的土塊和砂粒與蛛絲編成。在鐘口的周緣,下拉出一條又一條既細又黏的蛛絲,輻散到地面,猶如佈下了天羅地網,這些細黏的絲,繃的很緊,如果有一隻螞蟻不幸路過,肯定難以閃過一條又一條從鐘口下拉的輻射絲。就像上圖「誤觸蛛絲的螞蟻」。被蛛絲黏到的螞蟻會繼續往前步行,但蛛絲已黏在螞蟻身上了,因此愈前進,蛛絲愈緊繃,但蛛絲不會斷裂,因為蛛絲是非常強韌的一種材料,可以被螞蟻拉長一倍也不會斷裂,隨著蛛絲不斷被拉長,蛛絲愈繃愈緊,終於,螞蟻的六隻腳再也抓不住地面,無法抵抗蛛絲的拉力時,突然一個彈起,螞蟻的六足脫離了地面,蛛絲跟著一縮,長度因不再繃緊而短了大半,這時會看見螞蟻吊在了半空中,接著,吊鐘姬蛛現身了,祂從鐘巢裏走出來,慢慢接近螞蟻,顯得小心翼翼,細心以蛛絲打包螞蟻並麻醉螞蟻,而後慢慢將螞蟻拖回鐘巢,慢慢享用。等到螞蟻的體液被吸乾後,螞蟻的屍體會被裝飾在鐘巢的外層,就像上圖掛著卵囊的那張照片一樣。

我還記得,遇見吊鐘姬蛛以祂的陷阱捕獲螞蟻的那一天是2008年07月01日,炎熱的盛夏,沒有任何遮避物,我在草湖溪河床上,從早上9點50分一直觀察到早上11點整,每一滴從我身上落下的汗珠,都比一隻吊鐘姬蛛還要來得大,我知道這是成為昆蟲觀察家必經的修練之路。因為昆蟲觀察家不可能是在昆蟲圖鑑和科普書堆裏養成的,更不可能是在電腦螢幕前靠著瀏覽、搜尋就能成就,也許這兩者是不宜欠缺的部份,甚至是應該多多投入的部份,但我相信真正的昆蟲觀察家最最需要的,仍是野外自然觀察的經驗,少了這一項,縱使前兩者的經驗再豐富,仍然無法被認定為優秀的昆蟲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