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南澳民族植物 | 環境資訊中心

拜訪南澳民族植物

2005年09月26日
作者:蔡依伶

自宜蘭蘇澳銜接蘇花公路,旅人踩足油門,一心往花蓮奔馳;自花蓮北上的砂石車,急急地與旅人在狹道上相逢。就在這裡,卻有個鮮少會讓人停下腳步的社區,依沿路商店的門牌標示,這裡是漢人認定的宜蘭縣南澳鄉,也是人類學者定義的「泰雅族人」所世居的部落之一。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董景生,以十分擔憂的語氣,透露出他對南澳部落發展的焦慮:「儘管街道美化,但停留的越久,部落就變的越陌生。」

南澳雖然就在東部重要旅遊線上,但自清領時期形式上將宜蘭納入清帝國版圖,日治殖民政府為取得山林資源而採取理番政策以來,不僅外人鮮少踏入南澳,部落本身內部發展也顯得非常遲緩。然而封閉的環境,並不因此而保留更多、更純粹的部落文化。部落青年憑著年輕本錢到蘇澳去當船員,不然就是搭上前往城市的車班,到台北去當板模工人,在外籍移住勞工入台以及大陸漁工上船之後,跟其他部落年輕人一樣,生計馬上面臨困難。其他還留在部落的,就只能默默地在河床上種植哈密瓜或是季節性的枇杷。

董景生說:「很少年輕人願意聽部落老人說話。」這是現存的事實、也是未來的危機。年輕人受主流社會價值的影響,對老人的智慧沒有信心,原本該是一代傳遞一代的部落文化,在此脫落、斷裂。於是,放任外來價值否定部落內部文化的結果,造成了部落的文化空窗。四年前,董景生一行因為部落民族植物調查計畫來到南澳,他們所親眼目睹的,比之前知道的,還要更令人震驚。

雖有心理準備,在主流文化殖民入侵下,部落已沒有所謂純粹的文化典型。但除了文化競爭下的演替問題,還有本著文化保存卻扼殺未來生機的隱憂。董景生發現,族人家中傳統文物都有一個無形的昂貴販售價格,這才知道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外來收藏家、古物商人進入部落,高價買走這些可體現無形文化的具體產物,部落連傳承的機會都來不及保有。

而生長在部落民族植物,相顯之下,竟帶有一絲倖存的意味。這些與族人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植物,大多並非是奇貨可居的稀有種,例如遍野可見的姑婆芋,在漢人眼中只不過是常見的郊區植物。但它們價值來自於使用它們的人,以及代代積累下來的使用慣習。對南澳泰雅族人來說,姑婆芋是婦女們的好幫手,將煮好的小米放在葉內包裹使之醱酵,培養釀製小米酒的酵母菌種;在沒有塑膠用品的時代,醃肉必需透氣,用姑婆芋葉蓋在陶甕上,再用麻布綁上;分割獵物時可包裹肉塊,或用來當盤子盛放食物;煮地瓜時當蓋子鋪在大鍋上。同時,姑婆芋也是獵人狩獵的參考指標:山豬喜歡吃地下莖及綠色未熟的果實,獵人可在附近設陷阱。紅色果實則是樹灌層下小鳥愛吃的,在附近可設抓鳥的陷阱。一旦缺乏糧食,取地下莖水煮後剝皮,如芋頭般食用。不過一定得用大量水煮熟,以去除毒性。

這些原本是部落老人口傳給年輕人的經驗,因而是幾近失傳的智慧,董景生期待透過書面紀錄而加以保存。對漢人來說,透過原住民對其民族植物的了解,可從中窺得我們可能忽略的植物知識;進一步來說,透過不同族群千錘百鍊的生活經驗而累積下來的植物歷史,更可因此保存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豐富。

起初進入部落是為了執行研究計畫,計畫的成果不至與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發生關係。計畫結束後,作者群們還是經常回到部落,董景生反省:「學術研究之後,我們能回饋部落什麼?」隨著年底《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的出版,是作者們帶著敬意的謙卑回禮,這不是南澳部落的第一本出版品,但有別於先前相關的學術書籍,這本書將對部落的點滴回憶化為親切、容易閱讀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透過民族植物,我們期待讓原住民肯定自身文化的價值,也讓漢人反思自身文化與知識的不足。也就在這裡,我們看見台灣生態與文化所乍現的無限生機。

葛蕾扇小史

南澳鄉是泰雅族南勢群的世居之地,最先來到太平洋岸的南澳地區的泰雅先民,有感於南澳的富庶與美麗,稱呼南澳為「葛蕾扇」──意思就是「美麗富庶」。這個安靜而美麗的港灣,南向太平洋,因此漢人將它稱為南澳──意思是南邊的港灣,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清廷開山撫番,將西部漢族墾民的勢力擴及至此,然而並未能長治久安,明治36年(西元1903年)日本人為了獲取樟腦,自隘勇線節節進逼,終於完全控制了南澳的泰雅族人。到了國民政府時代,由於南澳的偏遠,早期南澳地區交通非常不方便,部落與外界極少交流,知名度也不高,目前鐵路以及公路是主要的交通動線,但是大眾運輸工具仍相當不方便。

對居住在福爾摩沙西邊的朋友來說,一進入蘭陽平原,已經是與西部平原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沿途環繞外海的龜山島,慢慢離開羅東後,迎接你的是陡峭的山路,而蘇澳,南方澳、東澳和南澳等沖積扇,只是清水斷崖甚至進入花蓮前的一連串山與海的空白地帶,由於交通的偏遠以及地標不夠顯眼,對大部分的朋友來說,在蘭陽平原和立霧溪沖刷平原間,在蘇花公路的砂石車與隧道間,南澳就隱身於此並經常被過路的遊客所遺忘。

資料來源:《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