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的機會來了。台北縣的周錫瑋縣官找李鴻源當副縣官,李鴻源想以台大教授的專業幫助政府,所以答應了。
李鴻源當副縣官的時候,知道河川和治水的重要,他建議做中港大排和大漢溪人工溼地工作,這件事獲得周錫瑋縣官的贊成,就努力進行建設。這個時候台北縣正決定配合前任縣官和中央政府建高架橋毀掉板橋唯一一條河流-湳仔溝的決策。李鴻源盤算後,認為這件事不方便表示反對意見,因為地方短視民意代表都贊成毀掉湳仔溝蓋高架構,他噤聲不語。後來周鍚瑋縣官屈從短視民意在竹圍紅樹林生長的敏感脆弱帶建快速道路,李鴻源想到這是長官的意志力,也靜默不語。李鴻源知道不可以和主流民意及長官意志力意見相左,這樣才有可能繼續獲得政府機關做事的機會。
在此同時,李鴻源勤快參與民間的研討會,讓更多人知道他,讓聲望在民間出現,讓中央高官知道。八八水災時他以專家身份到南台灣談治水,內容大概是說南台灣這個地方要導水不要防堵水,要有滯洪區。在此同時,大台北的低窪地區像洲美里、新莊副都心、華中橋下等地區在台北縣政府授意之下,大興土木,影響未來防災工作。他一句話都不吭。有些環保團體認為他只計較遠方別人的事,對自己鄉里,椿腳利益橫陳的台北縣防災問題,閉口不提……有些人質疑他,只是「牆頭草」、「偽環保」。
離開台北縣副縣官位置,一度回到台大任教,對政府施政措施,適時發表不輕不重的所謂「重砲」提醒,說「要做對的事,不是討好民眾的事。」事實上,他從來沒有堅持過或「中流砥柱」過或「力挽狂瀾」過什麼「不當政策」,大都只是做順風車或談些不甚了了的言論,一如一般熟悉的「蛋頭學者」。
李鴻源在民間及學界「養望」結果,獲得中央政府「青睞」,當上大官,也就是「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這個時候,他不斷提出國土規劃及防災的重要,也做些讓人民「有感」的妙點子。幾次翻轉,「政策形象」大好。接下來總統大選結束,他支持的政黨再次勝選,他被延請擔任職位更大的官員-內政部部長。
內政部是管台灣內部整體空間發展的中央部門,像他平常一再「關心」的國土規劃、國有土地問題、河川整治等,都是內政部管的。國土規劃等課題,歷來被不當利用,主要是內政部沒有好的管理方式,再加上涉及財團及民代等利益,很複雜,不好搞。以前他當副縣官沒有真確實權做不來,他當台大教授只能提醒或敲邊鼓,也做不來,現在當中央大官-內政部長「做不做得來」?會是他的重大挑戰,或許這些課題若要真的做起來(不敢說一定做到、做完,在他任內……),一定會挑戰他過往標榜的「要做對的事,不是討好民眾的事」言說,他真的可以嗎?會不會只是故做姿態,蜻蜓點水,隨意唬弄?很多人都在看,他現在實權在握,政府施政籌碼在他的手上,要表現出貫徹理念的意志力?要和短視立委及民代及民選首長「頑抗」?他真的敢嗎?他有智慧擺得平他們嗎?假如沒辦法,大概又是另一個「江宜樺」,複製前任內政部長江宜樺屈從財團,讓多少國土假國有財產局之手交到財團手中,任令房價高漲,造就個人官位及前途的惡質官僚又一例吧?
所以,很多人都在看,國土問題盤根糾結,他有沒有能力解套其中之萬一啊!
【後記】各位,怎樣看官員或民代,看他對公共議題的態度,看他們對未來性、敏感性議題的態度,他們有權有勢,就要有責。政策不對就要究責,放在歷史,不可以忘記。歷來重大爭議的樂生、台東美麗灣、苗栗大埔、新莊副都心、淡北快速道路、湳仔溝等案例,請問是誰做決策?大家都不甚了了,才有以後壞官僚及民代不斷假公共利益破壞土地資源、扭曲土地正義的事發生。所以要不斷逼問政府首長們,他們對重大公共議題題的態度,他們對永續議題的想法和決策,不容迴避。並且要在歷史中計較他們的表現。
像江宜樺這個要離職的內政部長,他任內多少國土在他手中流失,沒有人計較他。也因為這樣,以後的官員可以照打煙霧彈,做出敗壞國土,又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樣子。所以請「抓賊要抓王」,很多事是縣長、市長、部長他們促成的。要找他們,要監督他們,要檢討他們。不容他們「頭過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