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在台北動物園主辦「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工作坊」,邀集台灣各界對黑熊保育關心的產官學及民間相關人士共同研商《台灣黑熊保育計畫書》的願景、目標和行動綱領,希望能為台灣黑熊打造一個完整充分且對熊、對人都好的保育架構。
當天有集體討論與分組討論,集體討論主要研訂黑熊保育的願景與目標,分項的保育行動則交由分組討論處理。
願景(Vision),是一種期待、一種祝願、一種展望、一種方向、一種共識、一種憧憬、一種想像、一種圖像;可以理智、可以浪漫;可以局部、可以廣面;不必比較、不必拘束;有願景才有動力,有願景才有策略,有願景才可能成功。
在集體討論台灣黑熊保育的願景時,發言踴躍,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台灣黑熊經過保育復育的過程後將來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圖像,但付諸文字時,卻必須考慮文句的順暢、學術或庶民的語言、專業的水準等,因而字斟句酌,耗費許多時間,有人笑稱這已變成修辭課了。不過就是因為慎重,將來呈現出來對政府與全民宣示的願景,才容易為各方接受並理解,進而成為對台灣黑熊保育力量的共識與加持,讓保育台灣黑熊的事務可以順利推展。
為什麼大家要大費周章討論保育黑熊的種種可能方法及願景?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亞種,屬亞洲黑熊的分支,但數量稀少,所以在1989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也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的保育類動物,嚴禁商業性的國際貿易;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紅皮書上則列為易受害物種(Vulnerable species),表示這物種若沒有保護很容易絕種。
長期帶領團隊辛苦的在台灣深山研究黑熊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老師,依其研究資料估計現存台灣野外的黑熊數量約300隻到800隻。這彈性範圍很大,卻是目前學術界唯一評估出來的可能數字。台灣黑熊生活非常隱密,當人們害怕在山上碰到熊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後,熊卻只要聽到人聲、聞到人味、看到人影,早就溜之大吉了,因為牠們的基因裡早就留下人類是可怕殺手的印記,想要看到牠們真是如登天之難。因為很難看到熊,所以只能憑藉黑熊活動痕跡(如抓痕、食痕、折枝痕、排遺)、自動感應照相、訪問獵人……等一些方法試圖確認黑熊存在,然後再導入程式算出可能的數量。
自從明末清初漢人開始大量從大陸移民來台對土地利用的擴張,加上現代經濟開發對山林的侵略,還有原漢獵人的捕獵(無論是有意獵殺或陷阱誤捕),在在使得原本可能為數不少的台灣黑熊急遽減少,才會變成現在列為瀕臨絕種名單的窘境。這可都是人類造成的,人類現在想要彌補過錯,想要贖罪,讓牠們可以存續生活在台灣寶島,不要像雲豹一樣在我們手上消逝,來得及嗎?
後註:
凡參加研討會或工作坊的與會人員、工作人員等,若有興趣針對兩天的會議發表心得,可以連回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網站的研討會網頁: http://www.taiwanbear.org.tw/posts/20120110001.html裡面有個按鈕「心得與回應」,或是直接連到網頁: http://www.taiwanbear.org.tw/posts/2012021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