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濕地環境的變遷─以岐頭灣為例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土復育

澎湖濕地環境的變遷─以岐頭灣為例

2006年05月08日
作者:林長興(澎湖縣生態保育聯盟召集人)

澎湖群島面積雖不大,但在自然生態方面,擁有多項傲人的特色,如:全台僅有的玄武岩火山地形;海岸線全長320公里,單位面積為台灣本島的120倍;擁有全台唯一的海龜、海鳥保護區及玄武岩保留區;全台最豐富的潮間帶、珊瑚淺坪、海扇珊瑚林。雖然全部濕地佔全縣面積30%以上,但由於不當的開發,各海岸濕地已被水泥防波堤破壞近三分之一,澎湖最美的海岸線正逐日銳減。

本文介紹的岐頭灣濕地為白沙鄉最豐富的海岸濕地,藉由介紹這濕地環境的變遷,所面臨的危機與轉機,提供我們一些省思與警惕;並同時呼籲大家一起來關心澎湖的濕地,以共同維護其完整生態。

澎湖海岸濕地簡介

 國土復育小辭典

◎ 「離島」的定義範圍

根據國土復育條例的草案第一章第四條第七項及離島建設條例第二條所定之地區,指的是「與台灣本島隔離屬我國管轄之島嶼」。

◎ 「離島」地區之管理原則

離島應以永續發展為原則;無人居住之島嶼,除必要之氣象、導航及國防設施外,禁止開發及建築。

澎湖群島滿潮面積約126.86平方公里,乾潮後面積為164.17平方公里(按澎湖縣誌計算),兩者面積相差約37平方公里,此潮間帶的海岸濕地面積占滿潮面積的29.36%,其比例為全台最高。若按拉姆薩Ramasa公約也包括低潮時水深6米以內的海域,則澎湖甚多的近海漁業區也包含在濕地範圍內,在潮起潮落,海岸乾濕交替之地帶,海洋生物生長最旺盛,這是上蒼賜給澎湖最好的禮物,任何居民均有義務好好疼惜它。

澎湖海岸潮間帶的面積甚廣,其濕地環境呈多樣性之變化,包括沙質或泥質海岸、礫岩海岸、珊瑚礁與珊瑚淺坪、紅樹林及海蝕平台上的大小潮池等。在這多樣性的潮間帶內常孕育著非常豐富的底棲生物,其中包括:淺坪的珊瑚群、貝類、魚類、蝦蟹類、藻類和其他各種底棲無脊椎動物等。

岐頭灣地理環境與生物資源介紹

岐頭灣位澎湖縣白沙鄉港子村至岐頭村海岸線以南的海灣內,灣內東西向海岸線長約1000公尺,灣底南北向(見附圖)由港子村至鎮海港海岸線長約500公尺,這片海域每當退潮後,在低潮線內之面積廣達50公頃幾乎完全裸露,這種漲退潮之間的潮汐灘地,即是澎湖群島最常見的潮間帶,也可稱為海岸濕地,與台灣本島之淡水的爛泥灘濕地環境略有不同。岐頭灣的濕地環境是由沙灘及沙泥底質的優質砂礫組成。

岐頭灣濕地的生物不僅豐富更具多樣性,因此這裡也曾是數十種海洋生物學術論文研究的搖籃。民國79年個人曾在該處做過近三年的鳥類調查,發現該處有近百種水鳥、岸禽及過境鳥,每年候鳥過境尖峰期鳥數達千餘隻,鳥相十分豐富,本區應是澎湖水鳥最大度冬區之一。十多年前岐頭港尚未擴建時,本處尚有一條數百公尺的沈水沙洲。在原來沙洲以南尚有一全澎規模最大的蝦草區,鰻草區及海筆區,原本分佈約占整片濕地的一半面積,蘊含十分珍貴稀有的潮間帶生物,其中蝦草指的是槍蝦(澎湖槍蝦約有20多種,本處有12種)和海草(由卵葉鹽藻和線葉二藥草組成)。

岐頭灣海域濕地範圍圖

由於此處生物相當豐富,因此省水產試驗所於60年便在此設立澎湖分所,進行各種海洋生物的調查;在民國83年環保署出版之「台灣海岸地區環境敏感地帶保護區示範規劃調查」報告(p.294-295),即指出本濕地是全澎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區,應列為海洋生物保護區。而在85年澎湖水族館便選擇在此建館,一方面具有研究、教育、遊憩等功能,一方面也帶動地方繁榮。

岐頭灣濕地環境的破壞

岐頭濕地因沙洲消失,水鳥在漲潮飛至小沙地休息早期日商留下之養殖池水泥牆成了水鳥漲潮時之棲息處1.港子到講美航道的闢建:一、二十年前澎湖各漁村流行村村建港,為了浚深航道,政府便從港子村向南挖了一道寬約50公尺直通講美村之航道,此航道直接影響破壞岐頭灣的蝦草區,原本最早在此養殖珍珠的日商只好撤走。

2.岐頭港的興建:此港的興建約在81~82年間,政府准許建商抽取沙洲的沙換取築港,政府不用付費,而建商只要捐些香火錢給該村廟宇,就可合法抽沙蓋港,此港之興建可說政府作了最壞的錯誤政策之示範。這種錯誤的政策,使得灣內原有的沙洲完全消失,沙洲旁一大片區域,即是粗腿綠眼招潮蟹棲地,也隨之消失殆半,而每年定期來訪的候鳥及種子魚苗也不復出現,可見興建岐頭港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澎湖不單只有岐頭灣一例,這數十年來多處海岸濕地,因為修築漁港、海堤或放置消波塊,而慘遭破壞,海岸線面貌已今非昔比,有些沙洲地形因而消失,珍貴海洋生物也岌岌可危。

岐頭灣濕地的轉機

漲潮時水鳥在港子港堤防休息在岐頭村的澎湖水族館為全台唯一全面使用海水的生態教育館,館內為取得潔淨的海水,因而在濕地的蝦鰻草區外圍建造一取水管,供給全館海洋生物使用,濕地內任何採砂或疏浚行為勢必影響水源與全館生物。在水族館未開館之前,廠商仍覬覦岐頭灣底的海砂,雖然環保團體一再反對,最後縣政府卻在灣底港子港旁(見圖)建了一道水泥堤防,供港子船隻避風,此堤防對濕地的影響較小,但總算化解廠商採砂的意圖。

岐頭村築港的模式,讓港子村居民一直想援例做浚港採砂之申請,為了避免再度破壞整片濕地的生態,先後由鳥會、濕地聯盟、縣內環保團體及學者,表達反對意見,澎湖水族館也為了館內的水源,出面反對業者「以浚港之名,行採砂之實」的作法,終於化解岐頭濕地的危機。目前岐頭灣內的海洋生物已獲得喘息契機,候鳥漸漸返回濕地棲息,濕地的各種生物也正在恢復原有的生機,希望大家的努力能使這片濕地呈現蓬勃的生命力。

結語

澎湖群島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這些生態是澎湖發展海洋文化或海洋地質公園的天然資源,而海岸濕地更是這些天然資源中彌足珍貴的寶藏,透過政府、民間的攜手合作與善加維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人工建設。岐頭濕地的危機與轉機,就是一個值得省思的例子。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