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野外分佈最新研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

台灣黑熊野外分佈最新研究

2012年03月20日
作者:蔡幸蒨(屏科大野保所研究助理)

早期關於台灣黑熊的分布研究,大多以問卷及訪談的方式進行,但常受限於訪談人數、地區,以及路程可及度而造成調查結果有所偏差。例如發現黑熊的位置時常位於林道或登山步道旁,但其實是因為受訪者大多在這些步道上活動,而無法反映出黑熊實際活動的區域。於是黃美秀老師在2007年陸續向林務局申請了關於臺灣黑熊全島的分布調查。那一年暑假也是我進入野保所熊窟的日子,開始了近2年半的「尋熊探險記」。

黃美秀攝

我們的調查區域盡量選擇過往沒有黑熊出沒紀錄且面積大於64 km2的區域。我們利用穿越線調查法,沿路觀察行走路線左右各3 m內的所有樹木,是否有熊爪痕、折枝,以及其他熊痕跡(排遺、熊窩、食痕)。在這調查20個樣區的山中時光裡,發生了許多至今我們閒聊話家常嚇唬學弟妹的甘苦談,「由於地圖的誤導,讓我們在溪溝(崩壁)上切得七葷八素至上線,然而又沒開心多久,路又消失了。於是只能自行開路,砍遍荊棘,前往傳說中的31K工寮。底層植被十分濃密,一直在1862山頭附近前進不了,又缺水,到了6點多只能在斜坡上緊急紮營…..Duck的野外札記 2008/5/29」。

薛繼光拍攝

也遇見了太多美好、驚奇的風景和與動物相遇的回憶。山羊站立在兩層樓高的樹上優閒地吃草,或是在河床的大岩石、陡峭的碎石坡上用靈活光彩的大眼望著打量著我們。經歷了從芒草窩裡衝撞出的山豬,欣賞著箭竹草原上水鹿頂著角一副趾高氣昂的神情,走路到一半山羌從腳下的石縫裡跑出來,當然不得不提某次在林務局廢棄工寮紮營的夜晚,山羌們不停的來回對話,吵的我們無法入眠,清晨在河邊抓螃蟹的食蟹獴母子,趁半夜偷走我們豬肉乾的黃鼠狼。

20 個調查區域共發現236筆熊痕跡,其中只有在10個樣區中發現有黑熊痕跡(圖1)。以爪痕最常見(71.2%),排遺次之(16%)。各區域痕跡密度為 0-3.8/ha 不等,整體平均值為 0.7/ha,但若只計算有發現熊痕跡調查區域,其密度為1.2/ha,或遭遇率為0.42/km。泰國亞洲黑熊與馬來熊共域的保護區內,在不同植被內發現的爪痕(一年內)密度分別為2-14/ha與3-9/ha不等。在印度喀什米爾丹希岡國家公園(Dachigam National Park),面積約為玉山國家公園的1/10,此區黑熊痕跡發現率整體平均為0.6/km,夏季遭遇率最高為1.14/km。在印度Madhya Pradesh未受保護的區域,懶熊排遺密度為0.6-3.6/ha。在地勢崎嶇的厄瓜多安地斯山脈,眼鏡熊痕跡遭遇率為0.74/km;本無論是熊痕跡密度或遭遇率,與國外非小族群的熊類研究相比較,本研究結果皆顯示較低的情況,此現象雖可能受熊生活習性及環境資源的影響,但考量調查樣區植被良好、環境合適的條件下,推測目前臺灣黑熊的族群密度可能仍處偏低的狀況。

就整體熊痕跡分布狀況而言,雪山山脈區域並沒有發現熊痕跡,太魯閣國家公園及北邊宜蘭地區,與中部丹大山區所發現黑熊痕跡數量都較零星,玉山國家公園以南及中央山脈東側之區域是主要調查至較多的黑熊痕跡區域(圖1:伊加之蕃、關東松轆轆、卑南橫斷、內本鹿和玉穗社山區等5個樣區),痕跡新舊皆有,此區域推測可能為黑熊分布的熱點區域。

圖1、野外臺灣黑熊痕跡調查之路線(中北部)及發現熊痕跡之網格。紅色實心網格為發現熊痕跡之網格。藍色網格為痕跡穿越線之網格。網格為1 km2。圖1續、野外臺灣黑熊痕跡調查之路線(南部)及發現熊痕跡之網格。紅色實心網格為發現熊痕跡之網格。藍色網格為痕跡穿越線之網格。網格為1 km2。

拜先進科技所賜,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及預測分布軟體。我們從野外收集的黑熊痕跡點位,以及來自前人訪談資料、研究報告等黑熊點位,共1015筆。利用Maxent預測軟體,以海拔、道路密度、離道路最近距離、離國家公園最近距離、雨量、坡度、植生指標等因素預測臺灣黑熊於全島的分布圖。分布面積為6,106 km2,分布北界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南界為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北邊,而海岸山脈僅乎沒有分布(圖2)。

圖2、Maxent模式預測合併兩時期(1990-2010年)臺灣黑熊的地理分布圖。預測有熊格面積為6,106 km2。網格為1 km2。綠色線為位於中央山脈之保護區,最北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最南為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綜合Maxent模式預測及野外觀察結果顯示,玉山國家公園以南至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北部為目前黑熊分布範圍最大(約3600 km2)最完整之區塊,且從痕跡新舊程度判斷,黑熊是有重複造訪此區域且近期有活動的,尤其在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所發現之痕跡。北部插天山區與海岸山脈之族群未來若沒有積極之保育行動恐有滅絕之風險。本研究顯示除了海拔之外,道路、距國家公園遠近等人為活動相關因子是影響黑熊分布的重要因素。根據野外調查紀錄和預測模式分布圖的結果,本研究建議北部的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及南部的玉山國家公園和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範圍為目前臺灣黑熊分布的重要熱點,並建議各區應該視族群狀況設立不同類型基準(benchmark),以進行有效的監測和經營管理。

詳細資料可查閱:

黃美秀、王穎、劉曼儀,2008。臺灣黑熊於南臺灣之分布及棲地利用調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第96-00-8-02號。59頁。

黃美秀、潘怡如、蔡幸蒨、郭彥仁、林冠甫,2010。臺灣黑熊分布預測模式及保育行動綱領之建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第98-23號。127頁。

蔡幸蒨,2010。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族群相對豐富度及預測分布模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5頁。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