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雖然偶有傳來山友於縱橫山林之餘,有幸驚鴻一瞥這個常令一般山友「聞之色變」的身影,但台灣黑熊自民國78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以來,過去尚無全島性有系統的實地野外調查,牠們數量目前還有多少以及實際分布地區仍是個謎。
2006年在農委會林務局委託的「台灣黑熊的分佈圖繪製及保育現況之探討」計劃下,透過全國林務系統的座談會和來自各方的問卷,提供了台灣黑熊在本島分布的概況,但分布圖上仍有許多空白區域缺乏資料,需要進一步實地查訪。延續該計畫,為了進一步瞭解野外台灣黑熊在南台灣的分布狀況,以及牠們的生態習性資料,台灣黑熊研究團隊藉著最傳統、卻也最簡易的痕跡調查法,在群山萬壑之中鍥而不捨找尋黑熊的蹤跡,並輔以部落訪談收集黑熊的資訊,來探索這片未知的領域。從事野外調查工作除需具備專業登山技能外,在外在環境條件不佳下還能與研究自處,在此將野外調查的甘苦與大家分享。
日期:2007/7/14-21(共八天)
成員:黃美秀(領隊)、劉曼儀、林廷輝、郭彥仁、古總結(Biun)
混雜著林班路、百岳、中級山的卑南東稜,無疑是一條精彩的路徑。在這過程當中我們從『疏失』中再度爬起、也見證了東稜上豐富的台灣黑熊痕跡。
從卑南主山到南橫公路這塊山區,橫跨高雄桃源鄉、台東延平鄉和海端鄉,黑熊資料闕如。除地處偏遠之外,較少登山者進入,加上此區屬於難度較高的探勘路線,於是我們刻意將行程安排在暑假,以集結登山好手前往調查。
原本的規劃是從卑南主山走到關東松山,再從武陵林道出來,以12天完成今年的重頭戲。然而在第四天卻發生意外,所幸化險為夷,也迫使這條路成為未竟之旅。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決定轉入延平林道撤出後,山林卻不斷地給予我們驚喜,讓卑南東稜這段路回憶起來特別有嚼勁。
遵循古禮,入山之前先打招呼
在石山林道8K的行車終點處,我們出發前便先進行入山儀式。這次有布農族的Biun加入調查行列,他以簡單的米酒和香菸,以及我們當日的午餐作為禮物,並以布農話開頭以單腳跪姿,脫下帽子,對著山林禱告,告知「老人家」與山林中的眾精靈我們此行的目的,希望能得到庇祐。接著每位隊員也以自己的語言向山林自我介紹,並尋求祝福。自此每天晚上,以少許的高樑、幾根香煙,敬山林成為一個習慣!如此的動作也深深影響到我們日後的隊伍,也許心誠則靈,冥冥之中人與未知的世界有一種奇妙的互動存在著。
沿線痕跡調查法,用不同的眼睛看路
我們採用沿線痕跡調查法來記錄所經之處的動物和棲地環境特色。每公里進行500公尺的調查,紀錄所發現的各種大型哺乳動物的蹤跡,以及各項環境因子,比如地形、坡向、坡度、植被狀態、河溪狀況,和人為活動狀況等(如遊憩、狩獵、施工等干擾)。調查的項目繁多,所以在山上的分工也特別重要,每個人各有所司,有人找路或導航(看前頭),有人找動物(看地上),有人紀錄棲地(四周),有人找樹幹上的爪痕或磨角/齒痕。這樣的方式跟以往山社登山不同的是,有機會迫使自己去關照每一段路,而不會只為了攻頂,或以速度『略』過他們。
從石山林道到卑南主山(1600 m→3200 m)
當身上肩負著沉重的背包,眼睛不斷的掃視周圍的環境、不停著盯著地上或樹幹上尋找動物痕跡時,每隔一小段時間就得將手上爛爛的紀錄紙拿出來做紀錄,頭兩天總是不免讓人開始質疑自己所為何事!尤其在石山林道上到卑南主山路上,我們並沒有發現到熊痕跡,其他動物似乎也不甚活躍,也許是行走在熱門路線,登山人數較多,或多箭竹混針葉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