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沿海大米草蔓延破壞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閩東沿海大米草蔓延破壞生態

2012年04月02日
摘錄自2012年3月30日人民日報福建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在福建省寧德市沿海地區,一種成片齊肩高的植物茫茫無邊。以前擁有優良的近海生物棲息環境,現在卻被當地人叫做「大米草」的植物佔據。

寧德人口中的「大米草」,學名互花米草。1980年,福建省從美國引進了互花米草。消浪、保灘、護岸,是當時引種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

多年後互花米草卻大範圍蔓延,侵佔了大片貝類養殖區,與海帶、紫菜等爭奪營養,導致貝類、蟹類、藻類、魚類等多種生物窒息死亡,水產品養殖受到毀滅性打擊,,還侵佔了沿海植物生長空間,使大片紅樹林消亡;到了秋冬季節大米草枯萎後,在海面上形成大片漂浮垃圾,既影響美觀又妨礙航運安全。

學者表示,目前利用化學、物理、生物方式來處理,化學方式主要指利用化學藥劑除草。常規的物理防治方法指採用拔出、挖掘、割除等人工方法;生物方法也在防治工作中得到應用。

學者坦言,現在的防治方法不是放之四海皆準,也並非十全十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