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市中心生態 專家獻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恢復市中心生態 專家獻策

2012年04月11日
摘錄自2012年4月11日工商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在市中心如何恢復生態?」事實上,人不能沒有大自然,國內建築業積極營造類生態、仿大自然的生活空間,據世界人口調查,估計2025年全球有64億人口居住在都市裡,其中有8成人口集中居住高密度的市中心,在高密度人口和建築群中如何恢復生態、保有大自然陷入兩難,延伸全球人類切身相關的住宅議題,透過生態藝術家何華仁「台灣鷹姿版畫」的引導、生態保育和環保團體的參與,和建築學者專家提出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似乎可以有邁向「在市中心恢復生態」的可能性。

何華仁表示,現代「綠建築」多用環保的概念落實珍惜地球資源的用心,但從猛禽、野鳥等自然生物去觀察建築,鳥類築巢的精神是最節能環保的,如金絲雁用口水築巢,猛禽在築巢時需半日照、透水性等的條件都很簡單,他笑說,鳥類最不會考慮到的就是奢華。台北車站前的新光三越大樓和101大樓,都曾觀察到「遊隼」棲息,牠會飛越27公里到淡水河去覓食,但不住在淡水旁。原因是都市化的演變,那是個至高點,遊隼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類之一,常立於高處尋視,見獵物後展開追擊,接近會加速撞擊以驚嚇獵物,並在半空中抓下獵物,俯衝追補獵物速度可達389km/h,過境時常出現在濕地、河口、都市高樓、塔台和橋樑等。

中華鳥會副理事長謝孟霖表示,每年3月八卦山有數萬隻南路鷹盤旋飛舞,是中台灣最優賞鷹熱點,灰面鵟鷹利用八卦山的地形和氣流,牠們可以順式上升飛行,八卦山上的稜線尤如灰面鵟鷹的高速公路,多達2萬多隻大軍過境,翅膀不用拍撐著就飄到彰化了,再飛到大肚山的西側出海,飛至大陸。令人惋惜的是,灰面鵟鷹的數量卻逐年在減少。

台灣猛禽研究會祕書長楊建鴻指出,當我們看一隻猛禽並不是看一隻鳥,而是看一整個生態系,牠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密度非常低,即使在都市裡看見猛禽,並不表示牠一定居住在看到牠的地方,我們希望建築業可以帶頭改善環境的生態,讓猛禽得到更多可以停留或棲息的地方。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營運長吳秀娟期盼,如果都市裡做到猛禽都可以來,那麼我們就復活生態了。建築業該如何透過專業,才能在都市看到猛禽,並不是將牠圈養、也不是關在動物園裡,而是在都市中與我們共生,這只有建築業做的到,因為建商的原料是土地,而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土地,讓都市裡也可以恢復大自然、有生態的氛圍,是所有建築人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