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美國汽車文化—從愚蠢的停車法規談起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愚蠢的美國汽車文化—從愚蠢的停車法規談起

2006年05月10日
作者:廖桂賢(地景建築及都市設計師)

台灣跟美國生活上最大的差別,可能在於美國比較「方便」。聽到不少剛從台灣來到美國居住的人讚嘆,「美國真是太方便了,去哪裡都很方便停車!」美國對汽車極為友善的環境,的確是開車族的「天堂」,這樣的方便,不但來自於四通八達的公路,更在於其大量提供的免費停車場。

在台北,開車不是問題,停車卻是折磨,你能想像去哪裡都可以開車,停車絕對不是問題的情況嗎?對台灣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方便」,但對許多在美國人來說,是「法定」的基本要求,是美國的都市計畫師 (urban planner) 認為讓城市流暢運轉不可或缺的一環。殊不知。這「方便」的背後隱藏著許多看不到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成本。

一輛車的生命裡,有95%的時間都是停著不用的,所以停車問題讓人產生的頭痛,不小於汽車所製造的環境問題。然而,在汽車數量不斷攀升的趨勢下,土地面積有限,要讓停車位的數量跟上汽車增加的飛步,就像狗追著自己尾巴轉一樣,肯定不會達到的目標。停車的問題,總圍繞在停車位「不足」的問題打轉,因此解決方式總在於提供「足夠」的停車位,但是追根究底,「停車問題」真的就只等同於「停車位數量」的問題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的都市計畫系教授Donald Shoup對停車問題一直有深入的研究,並在他2005年出版的著作The High Cost of Free Parking中, 對美國大量的免費停車場所造成的問題有精闢的見解。今年3月間Shoup教授就這個主題到華盛頓大學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讓我對美國愚蠢的汽車文化背後成因,又多了一些瞭解。

若真的要達到「足夠的停車位」的目標,並不是提供等同於汽車總數的停車格就可以了。試想,在一個仰賴私家汽車行動的生活環境裡,一個汽車族在自家住宅需要一個停車位,開車去上班需要另一個停車位,去購物或其他地方也另外需要停車位,根據這樣的用車行為模式,一輛車至少需要好多個停車位,才能滿足停車需求。根據Shoup的估計,如果全世界都仿效美國的汽車文化:擁有相同的人車比例、到哪裡都開車,以每一輛車需要四個停車位來計算,全世界所需要的停車場總面積相當於一個法國,或是一個西班牙那麼大!如果我們真要以「提供足夠的停車位」這樣的邏輯來解決停車問題,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越來越多的綠地會被地面的或是立體停車場取代,建築物中有越來越多的面積必須作為停車場使用,我們的城市最後會被停車需求所淹沒!

很不幸的,美國的都市計畫師正是以這樣的邏輯來面對停車問題,致力於提供足夠的,而且大部分還是免費的停車場,讓汽車族有了方便,鼓勵了美國的汽車使用率,更推動了美國汽車文化的「繁榮」。美國各個城市的都市計畫法規不盡相同,但都要求各種新的或改變的土地使用的開發者提供特定數量的免費停車位(尤指街道停車以外的停車位off-street parking),於是,在美國到處都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免費停車場,有些停車場的龐大和壯觀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但是,停車真的是「免費」的嗎?當然沒有這麼美好的事,精明的開發商當然不可能自己吸收這些停車成本,而是將這些成本透過商品價格轉嫁到消費者,但如此一來,不開車的消費者卻也同時替開車的人分攤了停車的成本,這是非常不公平的。Shoup質疑,為什麼都市計畫師的都市政策寧願確保了開車族免費方便的停車權力(affordable parking),而不確保每個低收入戶都有平價住宅(affordable housing)以遮風擋雨呢?

另一方面,大片大片的柏油停車場惡化了都市熱島效應,增加大量的都市雨水徑流,排擠自然綠地,對環境產生極大的殺傷力,同時也是治安的溫床。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很多停車場根本沒有被充分的使用,根據研究,許多停車場的停車格在70%的時間是閒置的,這顯示了停車位數量的規定和政策思維都有著嚴重的瑕疵和邏輯錯誤。Shoup認為,都市計畫師所設計出來的停車法規,犯了假設每一個人都會選擇開車到目的地的錯誤,並在停車位數量上的規定完全沒有科學根據,是個愚蠢錯誤的政策,都市計畫師必須要為停車場和汽車文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負責任。

停車場是我最痛恨的空間設計類型之一,相信大部分空間規劃專業者也會認為是最無趣的設計項目之一。作為一個地景建築師,提供讓行人感到舒適的高品質空間,同時對生態環境衝擊減到最小,是設計的目標,但很多時候,基地已經夠小了,又不得不依照規定將大部分土地讓給停車使用,尤其知道這些停車位在大部分的時間是閒置的,面對這種情況是在無奈也不過了。當然,很多地景建築師現在已經透過設計讓停車場所造成的環境衝擊降低,並讓停車場變得比較賞心悅目,但從設計上單向的努力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我們其實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停車位,我們可以用其他更有遠見的方式來解決停車問題,減少停車需求,例如改進大眾交通工具的可及性及方便性,以及減低通勤的距離、增加住宅附近的生活機能等。當我們不再依賴私家汽車代步時,許多土地可以有更有意義的用途,可以成為公園綠地,或是像Shoup所呼籲的,改建為平價國民住宅。

身為都市計畫的教授,Shoup卻毫不客氣的在書中和演講中批評都市計畫師一連串錯誤政策對都市所帶來的浩劫。都市計畫界在五、六0年代推動的「都市更新」政策是最明顯的例子,這樣政策激起極大的反彈,也激起人們以「歷史保存」來取代「都市更新」的聲浪,現在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知到「都市更新」的恐怖,而「都市更新」也已經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同樣的,Shoup認為,將來也會有越來越人體認到現行的停車法規對都市帶來的災難,就會瞭解為什麼這個停車法規的跟都市更新一樣的愚蠢。

可怕的是,世界各地的發展中國家都有著向美國看齊的「傳統」,不斷重複著美國的錯誤。台灣的都市規劃專業更是全盤採用美國都市計畫的經驗和作法,施行著美國在一、二十年前就已經知道是災難的都市空間政策。我們「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中,有著和美國停車法規相同的規定(第八十六條之一),規定「建築物新建、改建、變更用途或增建部分應依都市計畫規定設置停車空間」,停車數量的規定一樣也是主觀的,沒有任何研究和科學證據來支持。多麼期待台灣的都市計畫官員們能早一點覺醒,重新檢討政策背後的邏輯謬誤,多用一點心發展出能夠真正解決我們問題的策略。

除了指出美國的停車法規造成的問題之外,Shoup也提出了解決之道。他認為停車位不應該是免費的,停車費應該要反映停車空間的經濟和環境成本,如果將停車當成一個市場來看,要讓這個市場運作健全,就該在不同的時間、地段有不同收費策略,所有的停車費收入都應該完全回饋到社區,作為改善行人環境、公共建設的基金。

【延伸閱讀】The High Cost of Free Parking. Donald C. Shoup  (March 1, 2005) ,ISBN: 1884829988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西雅圖凹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