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亞洲錦蛙」擾眠 族群有擴張趨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外來種「亞洲錦蛙」擾眠 族群有擴張趨勢

2012年05月14日
本報2012年5月14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花狹口蛙(照片提供:兩棲類保育網)高市旗山區的旗尾近來發生「蛙叫擾人」的事件,叫聲有如牛叫聲達70分貝,現查出是外來種「亞洲錦蛙」的叫聲;「亞洲錦蛙」在台灣缺少天敵,其皮膚具有毒性,誤食有中毒危險,族群有持續擴張的趨勢,且對本地生態可能產生衝擊。

亞洲錦蛙(Kaloula pulchra)最早在 1998年由楊懿如博士在高雄林園、鳳山水庫一帶發現,目前所知其分佈範圍,往北到台南縣關廟鄉、龍崎鄉,往南到高雄縣林園鄉,往東則到屏東縣內埔鄉、萬巒鄉,另外,在高雄縣美濃鎮地區亦有零星分佈。

花狹口蛙蝌蚪 (照片提供:兩棲類保育網)亞洲錦蛙屬於狹口蛙科(Microhylidae)為中型蛙類,體長可達7.5 公分,外表肥胖,吻極短,後肢粗壯有力,背側顏色對比明顯。背部中央及四肢背面為黑褐色,背部外緣及頭部側邊為黃色。雄性成體喉部有黑色鬆弛的皮膚,為鳴囊所在。全身皮膚表面有顆粒狀突起,具有黏液。亞洲錦蛙的蝌蚪眼睛為黑色,位於兩側,嘴開口於前端,體色變化多,由灰色至黑褐色皆有,腹面透明可見到消化道。其外型類似小雨蛙蝌蚪,但體表沒有金色斑點,腹部內側也沒有金色膜,為主要區分的特徵。

在旗尾開餐廳的黃姓民眾,每天半夜被似牛叫的蛙鳴噪音吵醒,經環保局測量,蛙鳴聲高達70分貝,實在受不了!他不得已,只好將使用十年的噴水池關閉,讓錦蛙離去,才恢復耳根清淨。環保局祕書吳家安表示,一般看電視、聽收音機音量就達70分貝,但噪音管制法只管制工廠、營業場所及擴音設施噪音汙染,自然界噪音如狼嚎、狗叫、蛙鳴都無法可管。

亞洲錦蛙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大陸華南地區,相較於其他蛙種,似乎更能適應不同的棲地,能適應不同棲地,農田、果園、道路、水溝等都可生存,在含有很多腐植質的積水環境中也可出現。

雌蛙生殖力驚人,卵多達二萬粒,而蝌蚪期僅需約2-3星期即可變態成小蛙,動物咬它會嘴麻,所以都不敢吃,只知眼鏡蛇是其天敵。亞洲錦蛙因太強勢,族群又有擴張趨勢,將對其他物種造成衝擊。

花狹口蛙小蛙 (照片提供:兩棲類保育網)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自2010年底屏東地區出現後,累計至今有47筆通報,其生態習性為,擁有適合攀爬和掘土的四肢,白天多躲藏於樹洞或土洞之中,晚上才出現活動,其活動與當地的降雨量有關,在下過大雨的晚上,通常會有較多的個體出現,在台灣地區以4-10月為主要的生殖季,雄蛙會發出低沈、響亮的叫聲來吸引雌蛙,生殖時多利用溝渠、草澤或雨後的臨時性積水環境。

亞洲錦蛙生性並不害羞,活動場所的隱蔽度通常不高,但遇到攻擊或刺激時,會將身體像吹氣球般的鼓起,或分泌白色黏液來防衛。食性廣泛,蟑螂、螞蟻等在地面活動的昆蟲他都來者不拒,調查中也有個體出現在蜂箱前,捕食蜜蜂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