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祖厝的啟示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李氏祖厝的啟示

2012年06月04日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張光宗

留下老房子,就無法兼顧消防安全嗎?鋪設防火巷,就一定得拆除三合院嗎?在保留與拆除之間,高雄市內惟地區的李氏祖厝,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局面,也突顯都市舊聚落的尷尬處境...

658李氏祖厝的啟示

過去農業時代,祭祀太陽公是相當普遍的民間信仰。每年只要到了農曆3月19日,太陽公生日這一天,許多信徒都會到李氏祖厝,誠心上香獻供品,感念自然大地給予的恩惠。參加太陽公祭祀公會,是社區大事,李家付出的,是提供場地讓大家可以一起參拜。不過,今年之後,太陽公祭祀還能不能繼續舉辦,就很難說了!

李氏祖厝正身的後方,原本坐落著一排長屋。3月中,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開始施工拆除長屋,要鋪設一條6米寬的防火巷。針對這條新路,住在附近的李家後人和居民們認為,討論了20多年,現在終於要動工了,大家都很期待,不過也有同是李家後人的居民跳出來,希望保留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房子。曾任高雄大學副校長的李育嘉,擁有這棟老房子一半的使用權,他表示,原本不知道房子要拆,是有個年輕人陳坤毅跟他說,他求證後才確定,對市政府這樣的做法,他實在很難理解。

該不該開路?要不要拆房子?這個問題,早在2009年3月,就引起不小騷動,當時社區內的兩派意見,一直無法整合。3年後,相同問題再度出現。因為李氏祖厝的定位不明,新工處日前已經暫停施工,但是長屋與周邊屋舍都已經被拆除,工地裡高低落差大,遇雨就積水,當地民眾生活極為不便,形成目前要不要開路都有爭議的窘境!這個時候,唯一可以解套的高雄市文化局卻態度消極,把問題丟給李家後人,要求所有持份的李家後人,要先有共識,再來討論是否將李氏祖厝指定為文化資產。

李氏祖厝的土地產權,共被分成36份。李育英擁有12/36的產權,贊成保留屋舍,李建南擁有1/18的產權,希望拆房子,而李育嘉沒有土地產權,但擁有祖厝一半左右的房屋使用權,他想要留住祖厝。所以,高雄市文化局期待李家人達成共識,等於是緣木求魚。

2009年3月1日,一群文化界人士到李氏祖厝寫生,並為老房子祈福。2012年3月31日,70、80位外地遊客跑來李氏祖厝,一睹內惟聚落的舊日風采。大部分在地居民可能無法想像,李氏祖厝在外人看來,竟是內惟的珍寶。

李氏祖厝搶救聯盟發起人陳坤毅說明,祖厝的建造者是李天輝和李榮兩位堂兄弟,李天輝建造古厝的右半邊,李榮建造左半邊,當時請了兩組匠師來施作,所以房子兩邊的造型各異其趣,像是正身接護龍兩邊的水遮,木窗稜上方的泥塑匾,還有正面磚牆的如意淺線磚雕,都展現出不同的想法與美感,在一般傳統建築上,這就是典型的對場式建築。這樣的建築方式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鼓勵匠師在競爭中提升設計美學,其次也可以降低設計成本。

當然,除了外觀之外,李氏祖厝的「裡面」也很看頭。文史工作者戴傳宗說,正身後方的牆壁屋基,很明顯是柴山的咕咾石,而且跟一般咕咾石屋不同,這座祖厝的牆壁,從牆底到牆頂,全都是咕咾石堆砌出來的,這樣的建築工法與材料,是重建社區發展史的重要元素。

內惟舊聚落的發展,北自鳳山舊城、南到現在的旗津,是早期高雄市西部的重要農耕區和交通要道。內惟地區的大家族,包含李姓、陳姓和張姓等姓氏,都是明鄭時期進入內惟屯墾務農,這在水井和合院的關係中,可以看出端倪。但是舊聚落依環境而生成的紋理,卻和都市開發的方正結構產生衝突,導致目前內惟地區,處處可見畸零地。

20多處的畸零地,在里長和居民合作下,有機會變身為美麗小花園,還獲得民國98年,高雄市閒置空間綠美化的冠軍。可是擋路的老房子,卻被硬生生「切」得七零八落,成為都市發展的「另類見證」。陳家的耆老陳世昌還說,很後悔3年前沒有為老房子站出來說話。對照過去可以發現,李氏祖厝似乎不該只是李家人的私事。因為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內惟人說的故事,老房子透露的心事,都是高雄市無須濃妝豔抹的歷史。

如果一座城市可以被閱讀,讀者該在圖書館裡埋首?還是在聚落街道上回味咀嚼呢?李氏祖厝的外觀,雖然看起來不顯眼,可是他的去留,卻決定了高雄市的未來將如何呈現?

工地上危機四伏、部分居民期待新道路、文化界人士鍥而不捨的關注,正考驗著高雄市文化單位的擔當。專業調查與意見再不開始,關於城市願景的討論與對話,實在很難有機會展開。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