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40週年前夕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並訂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今年正好為40週年。本月中旬,聯合國即將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第三屆「地球高峰會議」。由於1992年第一屆高峰會就是在里約舉行,因此這次大會又稱「里約+20」。
在此全球環境大會前夕,台灣社會面臨美牛瘦肉精是否解禁開放的爭議,甚至演變成為經貿談判的籌碼。官方雖一再強調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是「相對安全」,民間團體則堅決主張,應先尋求國內共識,並待國際在瘦肉精使用取得共識後,方能與美方協商,且應加強抽檢比例,貿然開放將使國人健康陷入不可測的風險。
從比較長遠的時間尺度,來透視相關問題的癥結,我們可以追尋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脈絡,以及一直存在社會底層的深層反省與抗衡行動。
農業工業化的濫觴
184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1803-73)發表<化學在農業上的應用>(Chemistry in Its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e),文中他簡單明瞭地列成一份植物生長所需元素的表格,解析出使土壤肥沃的神祕概念,特別指出對植物成長極重要的三種元素:氮、磷、鉀(週期表上的NPK),為農業的工業化鋪路。因此,他被稱為「化學肥料工業之父」(father of the fertilizer industry)。
突然間,土壤中的生物作用為化學作用所取代──把土壤當成機器:此端輸入氮磷鉀,彼端就會得到小麥或玉米,農人或農業專家不用再研究蚯蚓和腐植質,具體展現最糟糕的「化約式科學方法論」的傲慢與無知,被後人稱為「氮磷鉀心態」(NPK mentality)。
現代文明的迷思
氮磷鉀心態所牽涉到的問題不只有肥料,更是了解現代文明迷思的關鍵,點出「化約式科學」所具有的強大力量與以及它的侷限。於是,人類的傲慢,不只危及土壤的健康,同時也傷害仰賴土壤生存的生物之健康,當然包括人類自身的健康。
1940年英國農藝學家霍華爵士(Sir Albert Howard, 1873-1947)出版的《農業全書》(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的主要論點,就是要摧毀「氮磷鉀心態」。他堅信,面對肥沃土壤這樣的神祕事物時,承認自己的無知,是種健康的心態,為日後蓬勃發展的有機農業打下深厚的基礎,成為哲學與農業科學的重要著作。
事實上,霍華爵士推動的不止是農業計劃,也是社會更新計劃。他強調一個極具前瞻性的想法:「我們必須將土壤、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健康問題,結合成一個重要的完整議題。」
就跟許多批評社會與環境的作者一樣,霍華爵士勾勒出一個墮落故事的輪廓:書中,引誘人類墮落的蛇,就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他誘惑人類的果實則是:NPK。
自然農法興起
廿世紀前期,較早受現代化影響的國家,就出現有識之士的深刻反省而提出自然農法的觀念。以目前台灣社會比較熟悉的自然農法系統,就涵蓋了:奧地利史坦納(Rudolf Steiner)於1924年所提出的「生物動力法」(Biodynamic)、日本岡田茂吉於1935年提出的「自然農法」、福崗正信於1935開始實踐自然農法並於1975年出版《一根稻草的革命》、澳洲莫里森(Bill Mollison)於1974年提出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等,建議大家可以試著了解這些相關團體的作法或參與他們的活動。
要知道目前我們的「日用飲食」究竟是涵蓋什麼「材質」,也建議可以參閱最近重新翻譯的作品《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大家出版)──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以類似偵探故事的情節,帶我們了解速食、有機、野生食物的食物鏈。
回轉歸向上帝所定的自然律
其實,不只美牛爭議,當今社會浮現的各種食品安全疑慮,正是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始料未及的後遺症。有關美牛,最為根本問題,出在工業化飼養的美國牛不吃草,而是吃玉米、動物性蛋白及抗生素養出來的,這種違反自然的飼養方式,才會造成許多前所未見的健康與環境問題。
上帝創造可以反芻的牛隻,就是應該在草場上吃草長大,現代文明在傲慢的科技和貪婪的經濟驅動之下,離棄自然律,製造豐衣足食的假象。我們如今自食惡果,人類和大地的健康飽受威脅。
回轉歸向上帝所定的自然律,應該是現代文明唯一的救贖!